古詩《伊秉綬·揚州》原文賞析
揚州綠楊郭,十室九歌舞。舟蕩邯鄲倡,市列洛陽賈。豈知郭外民,避荒飽風雨。濁溝藜藿慕,高門酒肉腐。老不如鳧翁,幼不如童羖。鳧翁暢春波,童羖習草土。居民咸我知,客民亦我與。思欲繪圖獻,博濟病自古。感此不能食,長嘆究何補!
伊秉綬作過廣東惠州和江蘇揚州兩地知府。這首詩即詩人在揚州知府任上所作的《揚州》三首中的一首。揚州。自隋代以來即為佳麗形勝之地。它風光旖旎,氣象繁華,珠光寶氣,名冠江南,為歷代詩人所激賞,曾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但如此詩這樣能一針見血,撕破虛假繁華的面紗,反映尖銳對立的社會現實和詩人深深憂慮之情的,卻不多見。
全詩可以分為三層,分別記城內的奢華,述郭外的凄苦,詠詩人的感慨。
第一層為前四句,詩人以高度凝練的筆墨,擷取富有特征的景象,勾畫出了一幅歌舞升平、賈妓云集的揚州市井圖。被楊柳環抱的揚州城,十里長街,歌舞傾城,秦樓楚館密集,美女嬌娃如云。舟船上,載來四方名妓;市井中,豪商巨賈萬頭攢動,車水馬龍,花枝招展,好一派盛世景象。詩人從室外、室內、水中、市井著墨,把個揚州城的富麗豪奢氣派渲染得淋漓盡致,為后面述郭外凄苦作了有力的鋪墊,看來僅是勾勒景象,實際上卻蘊涵著詩人深深的隱憂。
第二層為中間的八句,是詩人要著重刻畫的揚州現實的所在。劈頭一個“豈知”,既將城內歌舞升平的場面引向了郭外,又飽含著詩人對達官巨賈的深深的憤懣與詰責。一邊是十室九歌,紙醉金迷;一邊是逃荒者啼饑號寒,飽嘗風雨;一邊是高門深院,腦滿腸肥,酒肉臭腐;一邊是濁溝饑民,野菜難覓,凍餓待斃。咫尺之隔,有如天淵。特別是“濁溝藜藿慕,高門酒肉腐”二句,顯系從杜甫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化出,同樣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觸目驚心,撼人肺腑,有著極強烈的感染力。接下來詩人抓住貧民中的“老”“幼”的悲慘境遇等細節來寫,說他們甚至不如水鳥、羊羔,人不如鳥獸的生活,似乎已經說到了極點,可詩人意猶未盡,用“進層”手法,點出鳥尚有水可游,羊尚有草可吃,那么,作為大自然的精靈的“人”呢?詩人心勢如潮,筆勢如潮,一腔悲愴,至此戛然剎住,留給人們的,卻是不可遏止的悲憤與痛苦的沉思。
第三層為末六句,由驚心動魄的悲慘場面的描述轉入了沉靜的反思、感嘆。詩人作為揚州地方官,對當地人與客籍人的情況都了解,人民也愿與他交朋友。他多么想把貧民悲慘的境遇向上呈報,就像宋代鄭俠繪“流民圖”獻給宋神宗那樣,但又想“博濟病自古”,博施濟眾,普救蒼生只不過是美好的愿望,從古到今又有誰能實現呢?他只能“感此不能食,長嘆究何補”了。這和白居易《觀刈麥》結句“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一樣,表現出一種自責心理。這是詩人的悲哀,這是歷史的局限。盡管如此,詩人在詩行中跳躍著的對貧民悲慘生活的深深的同情、憐憫,以及作為“父母官”卻于事無補的內疚,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難能可貴的。
這首詩題名“揚州”,詩人善于捕捉富于表現力的揚州風物、特征,著墨不多,卻形象鮮明,感情濃烈,含義豐富,尤其是詩中善用對比,既有大場面城內豪奢與郭外凄苦的強烈反差,又有“濁溝”、“高門”,人與鳥獸的鮮明對襯,使詩人幾多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得以淋漓盡致的宣泄。
上一篇:古詩《黃景仁·歲暮懷人(錄二)·打窗凍雨剪燈風》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周實·擬決絕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