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蝶戀花①·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②。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③。多情卻被無情惱④。
①蝶戀花,詞牌名。 ②柳綿,柳絮。 ③悄,消失。 ④多情,指墻外行人。無情,指墻里佳人。
本詞是蘇軾一首風格清新婉麗的杰作,是一首感嘆春光易逝、佳人難見的小詞。上闋傷春,寫紅花凋謝,青杏初結,紫燕輕飛,綠溪繞舍,柳絮飄揚,芳草無邊的春末夏初景象,充滿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下闋寫“墻外行人”的單相思,墻里秋千高蕩,佳人笑聲飛揚,使“墻外行人”心蕩神怡,產生了愛慕之情;但“墻里佳人”并不知有“墻外行人”,蕩罷秋千,翩然離去,“佳人”笑聲漸失,“行人”煩惱倍增。同樣是寫女性,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于艷,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輕,難能可貴。
上片“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現象,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敞。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燕子飛時”點明時間是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后所寫景色相符合。“枝上柳綿吹又少”,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于言外。
下片“墻里秋千墻外道”,由于綠水之內,環以高墻,所以墻外行人只能聽到墻內蕩秋千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一堵圍墻,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向往。從“墻里秋千墻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滾滾向前,不可遏止。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里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燕子的意象,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
●蝶戀花,即《鳳棲梧》。參見第22頁相關介紹。
●宋神宗的祖母,太皇太后曹氏病危,神宗很孝順,想用大赦天下來為太后祈福。太后說:“不用大赦天下,只要放了蘇軾就行了,當年仁宗皇帝(曹太后的丈夫)主持殿試,回宮時高興地對我說:‘我今天為子孫得了兩個太平宰相。’指的是蘇軾和蘇轍,這樣的人怎么能殺呢?”神宗有所醒悟,于是在元豐二年(1079)將蘇軾貶官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蘇軾的一生,政治抱負不得施展,是“多情卻被無情惱”的一生。
西江月 平山堂
蘇軾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詞的上片寫瞻仰歐詞手跡而生的感慨。“三過平生堂下”,是說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臨此堂了。“半生彈指聲中”,是作者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夢。“十年不見老仙翁”,是說十年前作者曾與歐陽公歡聚,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壁上龍蛇飛動”,是說歐公雖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親書手跡,此句以景襯情,睹物思人,為人生無常而感慨萬千。詞的下片寫聽唱歐詞而生感慨。白居易說:“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則比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天涯何處無芳草。多情卻被無情惱。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上一篇:宋詞《蝶戀花·朱淑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西江月·呂本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