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孤鶯啼杏園,寥寥一犬吠桃源1。落花芳草無尋處,萬壑千峰獨閉門(只寫景而山人身份自出)。
【校記】
1.此二句,《中興間氣集》、《全唐詩》一作“白首深藏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原”。
【箋釋】
[鄭山人] 山人,指仙家、道士之流。庾信《道士步虛詞》其五:“移黎付苑吏,種杏乞山人。”倪璠注引《述異記》:“杏園在南海洲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種杏處。”鄭山人,不詳。劉長卿又有《送鄭十二還廬山別業》:“潯陽數畝宅,歸臥掩柴關。谷口何人待,門前秋草閑。忘機賣藥罷,無語杖藜還。舊筍成寒竹,空齋向暮山。水流經舍下,云去到人間。桂花樹應發,因行寄一攀。”《文苑英華》卷二三一題作“送鄭山人還廬山別業”,當系一人。
[杏園] 葛洪《神仙傳·董奉》:“后還豫章廬山下居……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奉在人間三百余年乃去,顏狀如三十時人也。”后遂以“杏園”“種杏”詠道術之士或隱士。
[桃源] 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有桃源洞,在今浙江天臺縣北。劉義慶《幽冥錄》謂:剡縣人劉晨、阮肇至天臺山采藥,“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而絕巖邃澗”,誤入桃源洞遇二仙女,被邀至家半,后返鄉時,子孫已過七代。故溪,舊識之路。此處以“桃源”形容鄭山人隱居處之幽僻絕俗。
【輯評】
《升庵詩話·絕句四句皆對》:絕句四句皆對,杜工部“兩個黃鸝”一首是也。然不相連屬,即是律中四句也。唐絕萬首,惟韋蘇州“踏閣攀林恨不同”及劉長卿“寂寂孤鶯啼杏園”二首絕妙,蓋字句雖對,而意則一貫也。
《唐風定》卷二二:山人聲價高矣。
《唐詩解》:上聞尋訪而見景之幽,下聯到門而見居之僻,山深而猶閉門,其好靜可知。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箋注》卷六:“寂寂孤鶯啼杏園”,山深徑僻,不但人稀,即鳥聲亦少,孤鶯寂寂,境之幽也。“寥寥一犬吠桃源”,似有犬吠云中,仙家之景象,亦言其幽也。“落花芳草無尋處”,漸進而花林深處,草徑成蹊,欲尋山人之門,而尚不知何處。“萬壑千峰獨閉門”,已見其門,當萬壑爭流,千巖競秀之際,而閉門修靜,獨山人所居為然,真成得個山人氣象。
上一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錢起(七十二首)》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