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三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即“烏臺詩案”)。后經一些元老重臣營救和神宗祖母太皇太后的干預,蘇軾才于同年底獲釋,貶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初到任,棄置閑散,生活窘迫,但他善于因緣自適,不久生活便安頓下來。
元豐五年(1082)春,蘇軾經人協助,在黃州東南30里的沙湖買了些田畝。“因往相田得疾”,遂往蘄水麻橋醫家龐安常處求療。病愈后,偕龐安常同游清泉寺,見寺側有一蘭溪,溪水西流,即景生情,感慨系之,遂作此調。
詞的上片寫景。詩人根據自己游訪清泉寺的見聞與感受,從視覺和聽覺上描寫了清幽而秀麗的暮春景色。先是往近處看,山下的溪水淙淙流淌,水邊的蘭草綻出新芽。接著把視點投向蜿蜒于松林間的沙土路,極目所見,小路干干凈凈,仿佛是被水沖洗過一樣。然后又寫聽覺:傍晚的細雨聲中不時傳來杜鵑的啼叫。如果說前二句寫景有些疏淡,那么第三句則以神來之筆進行烘托渲染。那瀟瀟暮雨和杜鵑聲聲,不僅點明了詩人游訪清泉寺的季節和時間,而且將環境烘托渲染得更加幽雅、秀美,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春的生機。
詞的下片是議論、抒情。詩人面對清幽、秀美的景色,靈感生發,觸景生情,聯類取喻,抒寫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懷,表現了自己不甘于逆境的執著積極的人生態度。“誰道人生無再少”的反詰,來勢突兀,跳躍性大,反映了詩人思想的敏捷和氣質的曠達。對其反詰,以借喻相酬答,既落墨于眼前的實景,又形象地指示了人生的哲理。我國由于地勢西高東低,萬千江河均為西水東流,因而有“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喻。詩人機敏地抓住蘭溪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升華為譬,說明老年人是能夠老當益壯,煥發出年輕人的精神活力的。
“休將白發唱黃雞”是化用了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的詩句。白居易詩中的“黃雞催曉”、“白日催年”的譬喻,常被人用以抒發感嘆人生易老的悲傷情緒;而蘇軾卻以“休將”一詞相冠,反其意而用之,告誡人們不要因年老而自暴自棄、自嗟自嘆! 這就充分地表現了詩人執著的生活追求和樂觀豪爽的精神境界。
這首詞借助于環境的啟迪,機敏的聯想,將清幽、秀美的景物與形象、深刻的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既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又抒寫了他身處逆境,但仍積極樂觀、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樂觀精神。
上一篇:《民謠·清·朱彝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百一詩·魏·應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