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代理學家中詩寫得好的要數朱文公。他的詩常常加入“理語”,“以議論為詩”,但由于他注重詩的表現技巧,將哲理熔于生動的形象之中,反而產生了耐人咀嚼的“理趣”效果。《觀書有感》便是一首有如此效果的佳作。
先看首聯。“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描繪出幽麗迷人的天光水色景象。半畝方塘,可謂不大,但它象剛打開的鏡子一樣清澄明凈。天光云影在這里顯映、浮動,呈現出斑駁陸離的倩姿。“徘徊”一詞十分傳神,不僅使畫面形象而富有動態美;而且刻劃出天光云影流連不愿離去的神態,從而烘托了半畝方塘的迷人魅力。這兩句詩猶如一幅筆墨簡淡的水墨畫,向人們展示了水光斂滟、云影游動的清麗圖景。讀之,心胸為之一暢,給人以心曠神怡的美的享受。
下聯詩人就首聯描繪的景象加以議論,揭示題旨。“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方塘不大,很容易枯竭、污染,而眼前池水卻如此明澈,原因在哪里呢?這單從池塘本身是找不到答案的。詩人把眼光放開去,這才明白:原來“方塘”上方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過來,才使它永不枯竭,永不混濁,永遠保持清澄洞照萬物的本色。這兩句雖是發議論,但決不是抽象的講道理,而是寓理于形象之中。它緊扣上聯,將畫筆延宕開去,順著方塘的上方,勾畫了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活水”。由此讓人們從這具體的圖象中去體味、去咀嚼它的哲理含義,而詩的“理趣”也從此產生出來。
詩題“觀書有感”,點出了此詩是講讀書感想的。從詩意來看,作者似在說明博覽群書,深入探究,不斷吸取營養,便能豁然貫通,領悟到一種新的境界。當然,我們也不必拘于這種理解,因為在藝術作品中,形象永遠大于思想。人們盡可以擴展思維,從更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上去思考它的涵義。比如“源頭活水”,不也揭示了“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才使萬物獲得生機”這個道理嗎?
上一篇:《觀書·明·于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論交二首·清·梁紹壬》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