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還至江夏(今湖北武漢)。次年,在自江夏到潯陽(今江西九江)時,再登廬山,此詩即其時所作。詩題中所言之盧侍御名虛舟,字幼直,范陽(今北京大興縣)人。唐肅宗時任殿中侍御史,曾與李白同游廬山,故以《廬山謠》寄之。
李白曾寫過好多首歌詠廬山的詩,而以此作最為酣暢淋漓。起句“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即非同凡響。“楚狂人”指楚人接輿。他“佯狂避世”,在孔子將去楚國游說時,他在孔子車旁歌道: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論語·微之》)嘲笑孔子在這無道之世還迷戀做官。詩人以接輿自比,明在笑孔子,實則是嘲笑過去在政治上天真的自己。如今詩人告別了過去,一身輕松“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又“不辭”路遠迢迢去“五岳尋仙”,到平生所喜好的名山漫游。這一段為本詩的序曲,《廬山謠》的前奏,展示了詩人登廬山前思想變化的過程和游廬山時豪邁的心態。
“廬山秀出南斗旁”以下到“白波九道流雪山”是本詩的主體,詩人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面來描寫廬山風光的迷人秀麗和奇瑰雄偉。開始三句描畫廬山總貌。首句點明廬山的地理位置。古人以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城。南斗,星名,即斗宿,潯陽歸屬南斗分野,廬山即在其西北,故云“南斗旁”。與星相鄰,也襯托出廬山之高。“秀出”二字使人看到其挺秀峻拔、特立獨出的雄姿。“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是對這“秀出”的具體描繪,把廬山之秀呈現于眼前。“金闕前開二峰長”四句分別描寫廬山最具特色的幾處絕景:金闕巖前聳立著二座連天高峰;三石梁的瀑布有如銀河飛瀉而下,香爐峰的銀瀑與其遙遙相望;迂回曲折、重重疊疊的峰巒高凌蒼穹更顯翠色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以下六句從時間的角度描寫廬山的特色,作為抒情主體的詩人李白這時從畫外走進了畫面:在“翠影紅霞映朝日”的最美麗的時刻,詩人佇立于廬山之巔,放眼遠望,鳥影杳杳,長天無際; “登高壯觀”,茫茫大江,一去不返。剎那間,黃云萬里,天變風起,白波浪涌,宛如雪山。詩的意境也更為生動、更具魅力。
“好為廬山謠”以下是本詩的尾聲,詩人的主體形象在這里就更為突出明顯,思想情感的噴發與表露就更為濃厚直接。“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是借景抒情。傳說廬山東面有一圓石懸巖,明凈能照見人影。南朝宋謝靈運曾登廬山,在他的《入彭蠡湖》詩中有“攀巖照石鏡”之句。詩人引用此典故是說:自己也如當年謝公一樣閑窺石鏡,借以清心。如今謝公早已故去,其行蹤已為蒼苔所掩沒。人生何其短暫,人事何其無常,應該“早服還丹”,超脫世情;而今“琴心三疊”,道已初成,仿佛已看見彩云中的神仙,手持蓮花飛向玉京(元始天尊居處)。詩人說他已和仙人約定在九垓(九天)之處會面,并愿接盧侍御同游太清仙境。“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二句中用典甚多:盧敖,秦始皇博士,為始皇求仙不返,游到北海,遇一怪仙,邀他同游。怪仙笑道: “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遂跳入云中(見《淮南子·道應訓》)。盧敖,借指盧侍御。汗漫,意謂不可知,此處作仙人的別名。太清,太空極高處。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天。李白尋仙訪道的思想,是他希望超脫現實的苦悶心情的反映,是他對封建社會黑暗污濁的別一種抗爭。既不能與之同流合污,又無揭竿而起的可能,只能尋求一種潔身自好的生活方式以求心理平衡。作為那個時代的一位文人不摧眉折腰事權貴,擺脫了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寄情山水,嘯吟錦繡,十分難能可貴。《廬山謠》便是李太白留給我們的一顆美麗之心。
上一篇:令狐楚《年少行(四首選三)》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杜甫《彭衙行》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