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 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 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 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 莫向光陰惰寸功。
杜荀鶴出身寒微,家境貧窮,自稱是“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但他卻異常勤奮,焚膏繼晷,日夜吟誦。所謂“發白只應秋練句,眼昏多為夜抄書”即其形象的寫照。不僅如此,他對本家的弟侄輩要求也很嚴,曾多次在詩中進行諄諄告誡,此詩即其中之一。
首聯是對弟侄們的直接贊賞:“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居窮”說明其家境之清寒貧困。“道不窮”說明其埋頭于前賢典籍之中,頗有所得,其樂融融。兩者形成強烈反差,故詩人以“何事”予以設問。這一句令人聯想起《論語·雍也》中記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盡管生存艱難,但內心很充實,故爾即使身處“亂時”,卻能不受外界騷擾,自甘淡泊,心靜如井。
頷聯是承上進一步寫“道不窮”之因。“家山雖在干戈地”承“亂時”,說明當時社會之干戈遍地,兵荒馬亂。一邊是軍閥們跋扈專橫,爭城以戰,一邊卻是弟侄輩“常修禮樂風”。“常修禮樂”即是“道不窮”的真實寫照,又暗寓了其許身報國之政治理想:要以傳統儒教來重新恢復社會的安寧。
頸聯轉入對書堂環境的具體描寫:“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窗外有竹,野外有泉,說明其環境的清幽高雅。書案上既有竹影搖曳,硯池中似聞泉音汩汩,構成了一幅靜中有動,富于情致的生動意境。書堂環境如此,主人之心境可知。這是詩人寓情于景的寫法。
末聯是對弟侄輩的勉勵與期望,飽含詩人的一片摯愛之情。詩人以為,年輕時的勤奮與否,關乎日后一生的能否成才,為國施展雄才。萬不可懶惰松懈,荒廢學業,浪費寶貴的青春時光。詩人曾多次在詩中表達過類似的內容。如“百年能幾日,忍不惜光陰?”(《贈李蒙叟》)“晝短夜長須強學,學成貧亦勝他貧。”(《喜從弟雪中遠至有作》)
全詩通過對弟侄輩的稱頌贊賞,殷殷囑托既表現了詩人對晚輩的一片關心愛護,又反映了詩人珍惜時光的嚴肅人生態度。詩雖以議論為主,但議而不空,飽含摯情,語言質樸自然,明白如話,表現了其明朗的詩風。
上一篇:《長歌行·漢樂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飲酒·明·周立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