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無名氏
采葵莫傷根, 傷根葵不生。
結交莫羞貧, 羞貧友不成。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名臣叫管仲,他在齊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國力大振,并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連孔子都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如果不是管仲,我恐怕早就成為披發而穿著左衽服裝的夷人了)。然而管仲少年時代卻家境貧寒,后來和富家子弟鮑叔牙一起跑生意,每次總是多拿一份收入,鮑叔牙不以為貪,兩人成為莫逆之交,他之成為齊相也是鮑叔牙所薦。這是歷史上傳為佳話的貧富之交。象這樣的交友例子在中國歷史乃至外國歷史上是很多的。這說明交友不在于雙方的貧富差異如何,而在于交心。古詩《采葵莫傷根》便是說明這一人生處世之理的。
這首詩只有短短四句,卻又耐人尋味,其原因一方面是詩所闡明的道理有助人們處世,另一方面是其藝術上的成功——“興”的充分運用。
詩歌藝術中的“興”是由《詩經》肇始,歷代詩人不斷繼承發揚。“興”用在開頭常常具有多種妙用:一是借景發端,調協音律;二是渲染氣氛,烘托感情,甚至點明時間和地點;三是興法中含有比喻,將比興兩法融會使用。這首詩開頭“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即是詠采葵事以興起全詩。平常詩歌運用興法開頭只有一種功用,而這首詩卻發揮了興法開頭幾乎全部用途。首先是由采葵發端而轉入正題交友,以“根”“生”來協調“成”,起到押韻、湊足音節之用。其次,采葵勞動是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行動,由此開頭便于渲染烘托詩所表達的主題。再次是以采葵之事比喻交友之道,使興法含有比的意義,從而使詩歌語言形象化,使抽象的處世哲學變得具象化。
清代詩評家李重華《貞一齋詩說》說:“興之為義,是詩家大半得力處。無端說一鳥獸草木,不明指天時而天時已恍在其中;不顯言地境而地境宛在其中。”這首詩的作者不也是得力于“興”的運用嗎?
上一篇:《賜蕭瑀·唐·李世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長歌行·漢樂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