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雖小道①, 凡詩賦、詞曲、四六②、小說家, 無體不備。至于摹寫須眉,點染景物, 乃兼畫苑矣③。其旨趣實本于三百篇④, 而義則春秋, 用筆行文, 又左、國、太史公也。于以警世易俗,贊圣道而輔王化,最近且切。今之樂,猶古之樂, 豈不信哉?
《桃花扇》一劇, 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 隳于何人, 敗于何事, 消于何年, 歇于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 為末世之一救矣。
蓋予未仕時, 山居多暇,博采遺聞,入之聲律,一句一字,抉心嘔成⑤。今攜游長安,借讀者雖多,竟無一句一字著眼看畢之人,每撫胸浩嘆, 幾欲付之一火。轉思天下大矣, 后世遠矣, 特識焦桐⑥者, 豈無中郎乎?予姑俟之。
康熙己卯⑦三月云亭山人偶筆。
(王季思等校注本《桃花扇》,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注釋 ①小道——封建時代的學者輕視戲曲小說, 認為它們不能和“正統文學”即詩、古文等相比,故稱之為“小道”。②四六——駢文之 一種,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相對成文。③“至于”三句——古時稱男子為“須眉”。“摹寫須眉”在這里泛指描寫人物。這三句的意思是:傳奇在描寫人物、點染景物方面,兼具有繪畫的功能。④“其旨趣”句——旨趣,宗旨及傾向。三百篇,即《詩經》。⑤抉心嘔成——用盡心思寫成的意思。⑥焦桐——東漢時,蔡邕(蔡中郎)聽見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知道它是制琴的好材料,就把它搶救出來制琴。制成后這琴的尾部還有燒焦的痕跡,故名。這里用此典故,意謂《桃花扇》終究是會有人賞識的。⑦康熙己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賞析 孔尚任在“小引”中,首先為“傳奇”正名:傳奇“無體不備”,是高度綜合的藝術創作形式;描寫人物、點染景物,具有“畫苑”的功能;它的創作宗旨往往與傳統文化中奉為經典的《詩經》、《春秋》是相通的; “用筆行文”,則又可以與《左傳》、《國語》、司馬遷(太史公)的《史記》相媲美;對于現實社會來說,傳奇“警世易俗” “最近且切”,能夠充分發揮“贊圣道而輔王化”的作用。這一番議論,表明孔尚任對于傳奇創作是很看重的,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觀念對于小說、戲曲(包括傳奇)的偏見。
隨后,孔尚任對《桃花扇》的取材、立意作了簡要的介紹。《桃花扇》是一部以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生活為線索,反映南明王朝興亡、抒發作者感慨的史劇力作。他在回顧此劇創作經過的時候說:“予未仕時,每擬作此傳奇,恐聞見未廣,有乖信史;寤歌之余,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然獨好夸于密友曰: ‘吾有《桃花扇》傳奇, 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長安,與僚輩飲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他早在故鄉的時候就已開始對《桃花扇》的創作進行醞釀,后來他到京城做官、到泰州治河, 《桃花扇》的文思一直裝在他的內心深處,從治河任上回到京城后,又歷時十載,三易其稿,真可謂慘淡經營,直至康熙三十八年《桃花扇》定稿。孔尚任為什么如此殫精竭慮,幾乎耗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來創作這部歷史傳奇劇呢?作為一個封建時代胸懷天下的文人,尤其是作為孔子的后裔,深受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的熏陶和影響,那“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朱熹《大學章句序》),在孔尚任這樣的文人心中處于怎樣的地位,我們是不難體察的。清王朝的建立,南明王朝的覆亡,這一歷史的大動蕩,在孔尚任的精神世界里會有怎樣的震撼,我們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孔尚任在小引中直截了當地說:“桃花扇一劇, 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于何人, 敗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 為末世之一救矣。”這就說明作者不但要表現南明王朝短促的歷史命運,而且試圖揭示明朝三百年基業為什么會覆亡,從中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作為后人的借鑒。我們在閱讀理解這簡捷明了、鏗鏘有力的語句的時候,不禁會聽到孔尚任的本家老祖宗、封建時代的“大成至圣先師”孔老夫子那既遙遠又清晰的聲音: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論語·堯問》)
接著,孔尚任對自己創作《桃花扇》的經歷、《桃花扇》問世后的境遇以及作者自己的心境作了簡約而又曉暢的表述: “蓋予未仕時, 山居多暇,博采遺聞,入之聲律,一句一字,抉心嘔成。”僅僅用了25個字,囊括了作者數十年艱苦的創作歷程,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我們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到,這比洋洋灑灑、長篇大論的表白要強上不知多少倍。“今攜游長安,借讀者雖多,竟無一句一字著眼看畢之人,每撫胸浩嘆,幾欲付之一火。”這就是《桃花扇》問世后的遭遇。是的,“抉心嘔成”之作,竟遭冷遇,知音難覓的痛苦是怎樣地折磨著孔尚任的內心呀!讀著這些文字,誰能不被其中濃濃的情愫所深深感染呢?但是,孔尚任畢竟是堅強的,心胸是寬廣的,所以他“轉思天下大矣,后世遠矣”,懷有“特識焦桐者,豈無中郎乎”的信念,因此他以“予姑俟之”的堅定表示結束全篇“小引”。可以告慰作者的是,若是真金,就經得起鍛煉。《桃花扇》以它不容置疑的思想和藝術成就,成為杰出的傳世之作,牢固地占據著文學發展史上的顯赫地位。
這篇小引言簡意賅,層次分明,文風明快,感情凝重,實為序跋文中之佳品。
上一篇:《楊剛文集》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梅圣俞詩集》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