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奔走國事三十余年, 畢生學力盡萃于斯, 精誠無間, 百折不回,滿清之威力所不能屈, 窮途之困所不能撓。吾志所向, 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用能鼓動風潮,造成時勢;卒賴全國人心之傾向,仁人志士之贊襄①, 乃得推覆專制,創建共和。本可以此繼進,實行革命所抱持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②, 與夫革命方略所規定之種種建設弘模, 則必能乘時一躍而登中國于富強之域,躋斯民于安樂之天也。不圖革命初成, 黨人即起異議,謂予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 一時風靡, 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是以予為民國總統時之主張, 反不若為革命領袖時之有效而見之施行矣。此革命之建設所以無成,而破壞之后國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 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溯夫吾黨革命之初心, 本以救國救種為志,欲出斯民于水火之中而登之衽席之上也;今乃反令之陷水益深, 蹈水益熱, 與革命初衷大相違背者,此固予之德薄無以化格同儕③, 予之能鮮不足駕馭群眾有以致之也。然而吾黨之士, 于革命宗旨, 革命方略,亦難免有信仰不篤、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 非盡關乎功成利達而移心, 實多以思想錯誤而懈志也。此思想之錯誤為何?即“知之非艱、行之惟艱”④之說也。此說始于傅說對武丁之言⑤,由是數千年來,深中于中國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設計劃,一一皆為此說所打消也。
嗚呼!此說者,予生平之最大敵也, 其威力當萬倍于滿清。夫滿清之威力, 不過只能殺吾人之身耳, 而不能奪吾人之志也;乃此敵之威力, 則不惟能奪吾人之志,且足以速億兆人之心也。是故當滿清之世,予之主張革命也, 猶能日起有功,進行不已;惟自民國成立之日,則予主張建設,反致半籌莫展,一敗涂地。吾三十年來精誠無間之心幾為冰消瓦解, 百折不回之志幾為之槁木死灰者此也。可畏哉此敵!可恨哉此敵!兵法有云: “攻心為上。”⑥是吾黨之建國計劃, 即受此心中之打擊者也。
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 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⑦, 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 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 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 萬事之本源也。滿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夫革命黨之心理, 于成功之始, 則被“知之非艱”之說所奴,而視吾策為空言,遂放棄建設之責任。如是則以后之建設責任, 非革命黨所得而專也。迨夫民國成立之后,則建設之責任, 當為國民所共負矣。然七年以來,猶未睹建設事業之進行, 而國事則日形糾紛,人民則日增痛苦,午夜思維, 不勝痛心疾首!
夫民國建設事業, 實不容一刻視為緩圖者也。國民! 國民! 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 不行也;亦非不行也, 不知也;倘能知之, 則建設事業, 亦不過反掌折枝耳。回顧當年,予所耳提面命而傳授于革命黨員,而被河漢⑧為理想空言者,至今觀之,適為世界潮流之需要,而亦當為民國建設之資材也。乃擬筆之于書,名曰《建國方略》, 以為國民所取法焉。
然尚有躊躇審顧者, 則恐今日國人社會心理, 猶是七年前之黨人社會心理也,依然有此“知之非艱, 行之惟艱”之大敵橫梗于其中,則其以吾之計劃為理想空言而見拒也,亦若是而已矣。故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 而出國人之思想于迷津, 庶幾吾之《建國方略》,或不致再被國人視為理想空談也。夫如是, 乃能萬眾一心, 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 為民所有, 為民所治, 為民所享者也, 則其成功必較革命之破壞事業為尤速尤易也。
時民國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孫文自序于上海。
(《孫中山選集》,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注釋 ①贊襄——協助、幫助。②五權憲法——孫中山《五權憲法》: “五權憲法,分立法、司法、行政、彈劾、考試五權, 各個獨立。”③化格同儕——使同志們感動接受。儕(chai),類、輩。④“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見《古文尚書·說命中》。意謂知道一件事并不難,實行起來就難。⑤傅說——商王武丁的大臣。相傳原是傅巖地方從事版筑的奴隸,后被武丁舉以為宰。武丁, 在位49年,是商王朝的極盛時期,死后被祀為高宗。⑥“攻心為上”——見《三國志·蜀志·馬良傳注》: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⑦隆污——此指政治的盛衰。⑧河漢——比喻言論夸誕,不著邊際。
賞析 《建國方略》是孫中山先生的一部著述。全書分三部分:一、心理建設;二、物質建設;三、社會建設。《建國方略》較系統地體現了孫中山推翻清專制政府之后建設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設想。《心理建設》即《孫文學說》,是《建國方略》的第一部分,作于1918年。文章批判了“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論調,提出“知難行易”的哲學思想。認為“行先知后”,知從行來,強調了“行”的作用。對于鼓舞當時革命黨人的斗爭意志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本文是他為《心理建設》所寫的序言。
序言開篇即明己志,結合自己的革命實踐(指辛亥革命)成功的經驗論證了認識的巨大作用。接著由現狀談起,對建設事業的受挫和民眾生活的困苦表示痛心。喜憂均系于國計民生。而后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中揭示出建設失敗的主要原因: “吾黨之士”深受“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傳統思想束縛,故而對“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信仰不篤、奉行不力”。接下來直陳這種思想的嚴重危害。指出它迷惑了億兆國民之心,致使其三十年來慘淡經營、奔走呼號的國事幾乎土崩瓦解。從而深刻揭示了“心之為用大矣哉”的中心論題。既然認識的作用關乎成敗,既然“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思想是如此誤國誤民,所以,作為批判傳統觀念之后,就必須樹立一種嶄新的觀念。這就是他在《心理建設》中詳細論述的“知難行易”的哲學思想。序言以這一哲學思想將要產生的啟迪和號召作用為結,展望未來,再扣“心之為用大矣哉”的中心。文章以破為主,圍繞“心之為用大矣哉”的中心議題, 緊密結合現狀,正反對比, 層層深入,對當時革命黨人受傳統觀念“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影響而在革命面前懼怕困難的退縮思想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為其“知難行易”思想的提出作了擁篲清路的準備工作。
通觀全文,我們看到一位憂國憂民、為國為民、樂國樂民的偉大革命先驅者的光輝形象。從興中會到同盟會間的多次武裝起義再到辛亥革命,從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到討袁(世凱)護法運動,從建立中華革命黨到討段(祺瑞)護國運動再到組建中國國民黨。他雖敗屢戰,“愈挫愈奮”。從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從改組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到與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斗爭,直至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以畢生的精力書寫并實踐了他“知難行易”的哲學思想,他將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分鐘都以“行”和“知”的方式獻給了他一生忠貞不渝的事業——建立理想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他是如此典范地將“行”和“知”統一在為實現其理想而奮斗的實踐里,從而使其“知”具有振聾發聵、應者云集的強大感召力和鼓動力。
上一篇:《奇零草》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宋元戲曲考》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