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廷先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朱敦儒
這首詞和上一首《水龍吟》大概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在詞中屬于小令。其中充滿了感時傷亂的情緒。
起句"金陵城上西樓",點明了登樓的地點。"金陵"即今江蘇南京市,它是六朝古都,宋朝在這里設建康府。龍盤虎踞,形勢險要,可以南下吳越,北上中原,長江從城的西南向東北方向流過。靖康之亂發生后,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金陵西城樓歷來是觀賞自然風光的勝地。相傳東晉著名作家孫楚登臨過的城樓就在西城上(見《景定建康志》);北宋真宗宰相丁謂于此建賞心亭;蘇東坡在此寫過《漁家傲》(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也作于這里。朱敦儒在這首詞里,沒有提到孫楚樓,也沒有說到賞心亭,可能是因為他當時國破家亡的心情和"賞心"一詞并不契合。首句領起了上片詞意。
次句"倚清秋",點明登樓的季節。秋天,"天高而氣清"(《楚辭·九辯》),所以稱作"清秋",是最適宜登高望遠的季節。"倚"字用得很俏,在此作"對"字解,和黃庭堅"快閣東西倚晚晴"(《登快閣》)之"倚"是同一用法。詞人在瀕臨天險的城樓上縱目望去,看到的是什么呢?他看到的不是謝朓眼中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絢麗景色,也不是李太白眼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登金陵鳳凰臺》)的壯闊風光,而是"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這句詞是從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開頭兩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化來,表面上只用了首句的"大江流"三字,實際上卻蘊涵了下句的內容。這是上片的最強音。"萬里"表明城樓之高,視野之遠;"夕陽垂地"表明已到了日薄西山臨近黃昏的時候,看到了大江在不舍晝夜地奔騰向海。從全詞來體會,這個氣象雄渾的句子,并不是在贊賞中國最大的天塹,而是慨嘆它并未能起到天塹的作用,保衛住大好河山。隱伏著下片的詞意。
下片"中原亂",點明了時代的悲劇。"中原"在古代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指河南的黃河兩岸,這里是泛指北方。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舉南下,攻下汴京(河南開封),次年徽、欽二帝被俘北遷,戰火遍及北方地區。"簪纓散",古代男子也蓄長發,簪是綰發之具,杜甫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可證。"纓"是古代作官者的帽飾。"簪纓"一詞就成了古代官吏、士大夫的代稱。中原大亂,朝野上下紛紛逃難,作者本人也避亂南下。"幾時收"表明了作者盼望國家重新安定的迫切心情。但從當時的戰局情況來看,卻是遙遙無期。于是逗出了下片的主句:"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揚州當時是江北、淮南的軍事重鎮,扼大運河入江之口,從這里南渡,可以直下蘇、杭。汴京陷落后,康王趙構即帝位于南京(河南商丘),是為高宗。不久又南下駐蹕揚州。他重用奸邪,不圖進取。建炎三年(1129)金兵直撲揚州。趙構君臣倉惶南渡,金兵直追,長江失險,鐵蹄踏遍江南大地。這些近事凝聚在詞人心頭,當他經過這里時,怎能不悲憤填膺、潸然淚下呢?"悲風吹淚",益增傷時之感。
這首小令上片著重寫景,下片著重抒情,只有三十六個字,卻濃縮了深沉的思想感情。因景生情,因情感時,委婉曲折地表現出來。須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細細領會,方能探得其中的意蘊。
上一篇:李世中《盱眙旅舍》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朱宏恢《盼捷》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