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歐陽修·瀧岡阡表
嗚呼! 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①。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②。太夫人告之曰: “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馀,曰: ‘毋以是為我累。’ 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③,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吾之始歸也④,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 ‘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 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 ‘昔常不足,而今有馀,其何及也!’ 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 ‘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 吾曰: ‘生可求乎?’ 曰: ‘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 矧求而有得邪⑤! 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 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顧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嘆曰: ‘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將死⑥。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后當以我語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故能詳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 其居于家,無所矜飾⑦,而所為如此。是真發于中者邪! 嗚呼! 其心厚于仁者邪! 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汝其勉之! 夫養不必豐,要于孝; 利雖不得博于物⑧,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學,咸平三年進士及第,為道州判官,泗、綿二州推官,又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瀧岡⑨。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德儀,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進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⑩。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后常不使過之。曰: “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后修貶夷陵(11),太夫人言笑自若,曰: “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贈封其親。又十年,修為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12)。太夫人以疾終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樞密,遂參政事(13)。又七年而罷。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故自嘉祐以來,逢國大慶,必加寵錫(14)。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15)。祖妣,累封吳國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皇妣,累封越國太夫人。今上初郊(16),皇考賜爵為崇國公,太夫人進號魏國。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 “嗚呼! 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于其躬,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17)。是足以表見于后世,而庇賴其子孫矣。” 乃列其世譜,具刻于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 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熙寧三年歲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18),修表。
【注釋】 ①皇考: 舊時對亡父的敬稱。崇公: 即崇國公,歐陽修的父親名觀,字仲賓,卒于大中祥符三年 (1010),追封崇國公。卜吉: 占卜吉地。此指占卜吉地后埋葬。阡: 墓道。②太夫人: 即國太夫人,歐陽修母親的封號。俾: 使。③姑: 婆母,此指歐陽修的祖母。④始歸: 才嫁過來的時候。古時女子出嫁曰 “歸”。⑤矧 (shen): 何況。⑥術者: 舊指占卜星相、推算人事吉兇的人。歲行在戌: 指歲星 (木星) 經行正在戌年。古代干支紀年,歐陽修的父親死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庚戌 (1010) 年。⑦矜飾: 夸飾,文飾。⑧博于物: 普及于人。⑨咸平: 宋真宗趙恒的年號 (998—1003)。道州: 州治在今湖南道縣。判官: 官名。宋代在各州、府設置,為州、府佐吏。泗、綿二州: 泗州治所在今安徽泗縣,綿州治所在今四川綿陽縣。推官: 宋代州、府長官的屬官,常管司法。泰州:治所在今江蘇泰縣。沙溪: 地名,在今江西永豐縣南。⑩福昌縣: 今河南宜陽縣。樂安:郡名,郡治在今山東博興縣。安康: 郡名,郡治在今陜西漢陰縣。彭城: 郡名,郡治在今江蘇徐州市。(11)夷陵: 縣名,今湖北宜昌市。(12)龍圖閣直學士: 侍從皇帝的內官。龍圖閣,保管皇帝的御書、典籍等物的閣名。留守南京: 宋代,西京、南京、北京各置留守一人,以知府兼任。南京為應天府,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市。(13)副樞密: 即樞密副使,是中央軍事機關的副長官。參政事: 宋初以資歷較淺的官加參知政事銜,為實際的副宰相,與宰相同議政事。(14)錫:通“賜”。(15)府君: 舊時子孫對其祖先的敬稱。尚書令: 宋代無實職,為贈官,班次在太師之上。(16)郊: 郊祀,皇帝祭天大典,常在這時對臣下加官贈封。(17)三朝: 指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錫命: 指皇帝封贈的詔書。(18)熙寧三年: 宋神宗熙寧三年 (1070),庚戌年。辛酉這一天是四月初一。朔,每月開頭。乙亥: 四月十五日。推誠、保德、崇仁、翊 (yi) 戴:這些都是宋代皇帝賜給臣僚的褒獎之詞。特進: 官防名,正二品。行: 兼。宋制以高職兼低職稱為 “行某官”。開國公: 宋代封爵十二等中的第六等。食邑: 享用封地的租稅。食實封: 實際封給的食邑。
【譯文】 啊! 在我先父崇國公選擇吉日下葬于瀧岡六十周年之際,他的兒子歐陽修才立碑于墓道。這不是我敢于遲緩不辦,而是有所等待啊。
我不幸,出生四歲喪父。母親——魏國太夫人立志守節,家窮,靠自力謀生,養我教我,使我長大成人。太夫人曾告訴我: “你父親作官,清廉,又好助人,還喜歡招待客人。他的俸祿雖少,卻還不節余。他說: ‘別因錢財成我負擔。’ 所以他死后,沒有一片瓦一席地可依賴著為生。我是仗著什么守節的呢?我對你父親也略知一二,那是對你寄著希望啊! 從我成為你們家媳婦,沒趕上侍候婆婆,但知道你父親是個能孝順養親的人。你父親死時你還小,我不能預知你一定能成家立業,但知道一定要有后人。我剛嫁來時,你父親服完母喪才一年多。每年祭祀時,都會流著淚說: ‘祭奠再豐厚,也不如生前供養微薄啊!’有時吃一頓好酒好飯,又會流淚說: ‘以前常不夠吃,現在豐足有余了,娘又趕不上了。’ 我起初見了一兩回,以為是他喪事剛過才這樣,結果以后經常這樣,一直到死,無一回不如此。我雖沒能趕上侍候婆婆,可從這事看出你父親是孝順養親的。你父親作官,有一次晚上點燈趕辦衙門的文書,幾次放下在那里嘆氣。我問他,他說: ‘這是死案啊,我想為他尋條活路卻找不到啊!’ 我說: ‘活路可以找出來嗎?’ 他說: ‘為他找活路卻找不到,那死者和我都沒有遺恨了;況且確有尋找到活路的呢! 要是有活路卻不去找,那死者就有遺恨了。常想為死犯找活路還有誤被處死的,可世上有的人卻想方設法把人處死呢。’ 他說著回頭見乳母抱著你站在旁邊,就指著你嘆息說: ‘算命的說我在戌年就要死去。如果他的話說對了,我就來不及看見兒子自立成人了,今后應把我的話告訴他。’他平日里教育其他的后輩,也常說這些話。我耳朵聽熟了,所以能記得這么詳細。他在外面做的事情,我不能知道; 他在家里,沒有一點虛夸做作,做的事都這樣。這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啊! 唉! 他的心是很講仁道的,這就是我知道你父親一定會有好的后人的原因。你要以此勉勵自己。奉養長輩不一定要豐厚的衣食,關鍵在于孝順; 對人有利的事雖不能遍及每一個,但最重要的是心中重視仁道。我沒有什么教導你,上面說的是你父親的期望啊。” 我流著淚記住它,不敢忘記。
我的先父小時候便死了父親,用功讀書,在咸平三年考中進士,曾任道州判官,泗、綿兩州的推官,又做過泰州判官,終年五十九歲,葬在沙溪的瀧岡。太夫人姓鄭,她的父親名德儀,世代都是江南有名的大族。太夫人恭敬勤儉,寬仁慈愛,待人有禮,起初封福昌縣太君,后進封為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從家里貧窮時起,她就勤儉持家,后來也不讓超過這個限度,說: “我的兒子不能茍且迎合社會,勤儉節約,是為準備過患難日子。”后來我被貶為夷陵縣令,太夫人談笑自如,說: “你家里本來就貧賤,我過慣了。你能安適,我也就安適了。”
從先父逝世二十年后,我才得到俸祿供養母親。又過了十二年,我任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因病在官邸去世,享年七十二歲。又過了八年,我作為一個無才無能的人,竟能任副樞密,做參政事。又過了七八年,才免除參政事。自從我進入樞密院和中書省,皇上就賜與恩惠,褒獎我家三代。從嘉祐年間以來,每逢國家大慶,必定加以恩寵賞賜。先曾祖父,連續贈封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先曾祖母,連續封楚國太夫人; 先父崇國公,連續贈金紫先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先母連續封越國太夫人。現在皇上即位初次祭天,先祖父一再受封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先祖母一再受封至吳國太夫人; 贈封先父為崇國公,先母進封為魏國太夫人。
于是我流淚說道: “唉! 做了好事沒有不獲好報的,只是時間有早有晚罷了。這是常理啊。我的祖輩與先父積累善行,成就仁德,理應享有這隆厚的回報,雖不能活著享受,死后卻能受封,顯揚光榮,嘉獎大德,榮享三朝的恩寵詔命,這足以留名后世,庇護子孫了。” 于是我列上世代家譜,連同母親教導寄望于我的話一并在碑上刻出來,使人們知道我的德行微薄,才能欠缺,但遇著清明的時代,擔任官職,能幸運保全大節,不至于辱沒祖先,這是有根源的。
熙寧三年,庚戌年四月十五,男推誠、保得、崇仁、翊德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兼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歐陽修撰寫表文立碑。
【鑒賞】 本文是歐陽修在他父親死后六十年為其父墓碑寫的一篇墓表。瀧岡,在今江西永豐縣鳳凰山。阡表,即墓表,是表彰墓主生平事跡的文體。作者著重記述父母的言傳身教及其對自己成長的巨大影響。這種注重以言傳身教培養后代的思想和事例,今天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文章突破墓表寫作中常見的套用成話、內容空洞的模式,注重表述人物生前的具體事例。如寫父親的孝順養親,對“死獄” 的慎重仁道,以及母親的教誨等,都是通過一些言談瑣事,細細敘述,讓讀者親切真實地感受到父親的清廉仁厚、母親的節儉安貧等美德,以及對作者的良好影響。這種記敘日常瑣言細事來表彰亡靈的寫法,真切感人,對后世文人如歸有光等影響很大。
上一篇:《古文·池北書庫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浣花溪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