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仁
底事蹉跎二八年,嫁時裝著未周旋。
年年織得新絲絹,又被家翁作稅錢。
此詩歌詠的是一種“閨怨”,但閨怨的主人既非“含情待金閣”的“美人”,也不是“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少婦”,而是一個終年辛勤紡織卻仍辦不起嫁妝的“村姑”。作為“閨怨”,她同樣有著二八妙齡,年華不待的感觸,但她之“怨”,卻不是閨中孤居、春情無著的無聊之思,而是以極為實際的生計內容為基礎的。她的“怨”指向了黑暗社會的剝削現實,具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意義。前人以“閨怨”、“春怨”為題材的詩很多,詩人能把表現視角從高樓深院移向農家柴扉,從綺情艷思轉入民生疾苦,反映了詩人關注社會問題的現實精神。對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村生活的關注是宋詩現實批判和理性批判精神的重要表現方面。從北宋張俞《蠶婦》、梅堯臣《田家》以來,歌詠村社風習,揭露農民疾苦的詩歌日趨豐富、深刻,成了宋詩中最具生活氣息和思想價值的題材之一。從藝術上看,該詩從村姑閨怨的角度反映現實,構思設意比較新奇。全詩以“底事”問句領起,語勢頗為爽利,意脈也微見顯露直截。這是宋人絕句的基本特點。“年年”、“又”三字含蓄地傳達出了村姑年年辛勞,年年無著的感慨,與唐代秦韜玉詠貧女之“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相比寄托更為深沉,可謂語雖淺而味不淡。
上一篇:高翥《秋日》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宋伯仁《愁》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