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迪
飄香亂椒桂,布葉間檀欒。
云日雖回照,森沉猶自寒。
茱萸沜漫山遍野滿布茱萸和竹枝。首句寫茱萸香濃,隨風(fēng)飄送,近如椒桂。“亂”,相近。裴迪《輞川集·辛夷塢》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句,意思是辛荑花與芙蓉花花色相近。第二句寫茱萸葉和竹葉相間。“檀欒”,引枚乘《兔園賦》:“修竹檀欒,夾水碧鮮”,“檀欒”即形容竹葉之詞。從詩的三、四句看,茱萸沜的茱萸和竹枝十分茂密,翠碧深幽,森沉地雖有夕陽返照,還是生出一片寒意。“回照”,夕陽返照的光。王維《鹿柴》,寫輞川鹿柴有“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句,“返景(陽光)”即“回照”。
這首詩恰似一幅隨手勾勒的即時(shí)、即景、以及詩人的即境感受——“森沉猶自寒”。它使我們想起唐·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柳宗元在寫完小石潭的景致后,寫道:“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凄神寒骨”的感受正與裴迪的“森沉猶自寒”相同。可是,柳宗元由“寒”而“悄愴幽邃”,寂靜得使人深深地憂傷;裴迪卻在“猶自寒”后什么也沒說,憂傷嗎?愜意嗎?都沒說。柳宗元當(dāng)時(shí)貶職永州,“悄愴幽邃”自有他的道理。裴迪什么也沒說,為什么?這正是唐人寫詩重形象的特點(diǎn),個(gè)中意味全讓讀者從詩所描繪的景象中去體會(huì)、去咀嚼。裴迪的“森沉猶自寒”,“森沉”中有茱萸的香濃,有回照的亮色,所以與其說由“寒”而悄愴,不如說由“寒”而愜意——一種“心在白云外”的閑適感,詩人雖然未明白道出,卻蘊(yùn)含在全詩勾勒的景象中。宋人顧樂在《唐人萬首絕句選》中評(píng)此詩:“置身深林中,人人看得出,人人說不出。”“人人說不出”,裴迪說了,又不直說,讓人去嚼出味來。
上一篇:岑參《題三會(huì)寺蒼頡造字臺(tái)》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長卿《送陸澧還吳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