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
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嶺東,四山欲雪地爐紅。
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
此詩的精警之處在后兩句,寫前兩句,是為寫后兩句準備條件。詩人并不是有什么明確的目的要出門旅行,而是偶然出去走走,散散心。從 “四山欲雪” 看,天空是陰云密布的,說 “偶伴孤云”,意在以 “云” 之 “孤” 陪襯己之 “孤”。在高空陰云密布的時候,并不妨礙低空有 “孤云” 飄動,詩人就與這片 “孤云”結 “伴”,來到 “嶺東”、同 “宿” 于 “嶺東”。既是 “嶺”,又是 “云宿” 之處,其地勢之高,不言可知。地高則 “風” 大,已為末句寫 “障北風” 作準備。但如果是酷熱的夏季,“風” 大正好,又何須 “障”? 所以接著便說“四山欲雪”,不是炎夏而是嚴冬。“欲雪” ——將要下雪,這是一種判斷,而判斷的根據,只能是陰云密布,北風呼嘯,天氣乍冷。特意寫 “地爐紅”,正是為了表現天氣很冷。讀 “四山欲雪地爐紅”,在感到室內比較暖和的同時也聽到室外 “北風” 的呼嘯聲。那么,朝北的窗戶如果沒有糊,北風灌進來,可就不得了! “障北風” 三字,已呼之欲出。因聞北風而望北窗,這是很自然的事。一望,窗戶是 “新糊” 的; 湊近看,紙上還有字。讀下去,才知這是上給南宋皇帝的“防秋疏”。詩人不禁感慨萬千,寫出了這么兩句: “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
一個 “卻” 字,力重千鈞,不能輕易滑過。上 “防秋疏” 的目的是為皇帝提供防御北敵南侵的策略,希望采納、實施,在“防秋” 問題上發揮作用。如果皇帝采納了,實施了,那么臨安怎會淪陷、南宋怎會覆亡?令人悲痛的是: 這封“防秋疏”不但沒有被采納,而且變成廢紙,落到不識字的人手里,用來糊山窗了! 為防御北敵南侵而上給皇帝的 “防秋疏” 未能在防御北敵南侵方面發揮作用,卻作為糊窗紙而為山窗擋北風,令人感慨,也令人憤慨。南宋朝廷一貫以妥協換茍安,無意“防秋”,自然不把“防秋疏” 放在眼里,終于自食苦果,還連累廣大人民,特別是 “南人”,在元朝民族歧視的嚴酷統治下備受推殘。這兩句詩,感慨與憤慨交織,蘊涵深廣,但主要鋒芒則指向南宋朝廷的妥協路線,是毫無疑義的。有的專家說什么 “即使是一張紙,也還在抵抗著北風,何況侵略者面對的是千百萬人民”? 有意出“新”,卻放過了一個起關鍵作用的 “卻” 字,故與詩的原意風馬牛不相及。元人章祖程評云: “此詩工在 ‘防秋疏’、‘障北風’ 六字,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見于言外。” ( 《白石樵唱注》卷一) 近人陳衍評云: “前清潘伯寅尚書見賣餅家以宋版書殘葉包餅,為之流涕。遇此,不更當痛哭乎!”這兩位的理解,都是符合原意的。
這首詩,元代詩人頗重視,有人選評,還有人摹仿。元末葉顒《夜宿山村》,便是摹仿之作。《序》云:“予夜宿山村,有以宋末德祐年間防邊策稿故紙糊窗者,讀之皆舍家為國之論,不知何人之辭。……賦一絕紀事云。”詩云:“賈氏專權王氣終,朝無謀士廟堂空。國亡留得邊防策,猶向窗前戰北風。”(《樵云獨唱詩集》)以“猶”字換掉“卻”字,便不像原作那樣“感慨”、“痛哭”,倒用得上“雖是一張紙,也還在抵抗著北風……”的分析了。
上一篇:韓愈《山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范仲淹《永州八記(選四)·岳陽樓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