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和蕃》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戎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這首詩題一作《詠史》,曾贏得唐憲宗高度贊賞,并在后世永載史冊,聲名不朽。范攄《云溪友議》卷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尤袤《全唐詩話》卷二、辛文房《唐才子傳》等均有記載。
首聯以“漢”喻唐,直斥唐代“和親”之誤。“計拙”,計謀拙劣。“和親”,以公主、宗室女或宮女嫁給匈奴或其他少數民族首領,締結姻親,以求和睦。按,歷史上漢文帝與匈奴和親,“約為昆弟,無侵害邊境”;唐太宗以宗室養女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對緩和矛盾、促進民族間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起過一定作用;其后,“和親”之事很多,公主外嫁即有15人之眾,僅玄、肅、代、德四朝就有11人。其結果則是“和親”愈盛而入侵愈繁,邊事麻煩也就愈多。所以,戎昱此詠不無現實意義。特別是戎昱生當其時的唐德宗朝代,從天子到文武大臣,御侮無能,安邦無策,唯知低眉折腰地討好襲擾唐朝的邊族首領和擁兵自重的守邊藩鎮(不少為異族之人),戎昱針鋒相對地冷嘲熱諷,確為膽識超群之舉。
頷聯和頸聯正面闡明國家要靠賢明君主來保護,決不能把國家安定的重任僅僅寄托在用婦人去和親之上。“社稷”,社與稷分別為古代帝王和諸侯所祭祀的土神與谷神,故而代稱國家。“玉貌”,美好的容貌,借指和親的女子。“靜胡塵”,消除邊境少數民族的侵擾戰爭。詩意為:怎能用美女和親作為平定邊境的良策呢?!結句以悠悠歷史長河的悲劇、丑劇,意味深長地勾勒出唐朝執政者庸朽無能的形象:那埋在地下至今已有千年之久的“漢”代臣僚們,都早已化為一堆枯骨了,這本不足為惜;值得追問的是,他們這班居富貴享榮華的袞袞諸公之中有誰能稱得上是輔佐大臣呢?這一反問句式的議論何其精警有力,所以清代詩評家沈德潛于詩旁批四個大字: “議論正大”。
《說詩晬語》評這首詩說: “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勿近傖父面目耳。戎昱《和蕃》云: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亦議論之佳者”。道出了本詩感人魅力的奧秘,對后人很有啟發意義。
上一篇: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