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紅樓夢曲十四首(其七)》世難容
世難容
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愿。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這支曲子是詠妙玉的。贊美她高潔的性格,預示她后來的不幸遭遇。曲名《世難容》,即曲文中“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之意,表達了作者對她的深切同情。
妙玉是賈府櫳翠庵內一個帶發修行的尼姑。她本是蘇州人氏,祖上也是讀書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被家人送入空門。她聽說“長安”有觀音遺跡和貝葉遺文,就隨著師父來到京城,在西門外牟尼院里住著,后來被賈府“請”來,住進了大觀園的櫳翠庵。這位“文墨也極通,經典也極熟,模樣又極好”的青年尼姑,年方十八,就有十余年時光是伴隨著古佛、青燈、蒲團、經卷度過的。清冷孤寂的佛門生活使她養成了孤高狷傲、愛潔成癖的性格。但是,這位自稱“檻外人”的仕宦小姐并非已成“槁木死灰”,并非完全忘情世俗。因此,這就使她的清高多少帶有某些矯情的意味。她蔑視權貴,認為“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甚至視賈府的金珠玉寶為“俗署”,但是當賈母率眾人光臨她的櫳翠庵時,她卻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杯“老君眉”茶;她愛潔成癖,鄉下老婦劉姥姥用她庵中的成窯杯吃過一口茶,她因嫌臟幾乎要把茶杯砸碎,但卻又特地用“自己日常吃茶”的綠玉斗為賈寶玉斟茶;她雖然鎮日緊閉庵門,面對青燈坐禪誦經,卻也時刻記得寶玉的生辰吉日,暗暗送上“檻外人妙玉恭肅遙祝芳辰”的生日賀帖。可見,妙玉并非心如古井,波瀾不起。她是一個被黑暗社會現實和宗教教義扭曲得變了形的畸型人,一個內心充滿矛盾與痛苦的遁世者。
妙玉的不幸結局在原稿八十回以后,續書后四十回將她的結局寫成因塵緣未斷,內虛外乘,以致為邪魔纏擾,最后被強盜用熏香悶暈搶去,因不從被殺。這種尼姑思凡、不得善終的結局與曲文的預示并不相符。
“氣質美如蘭”二句,贊美妙玉的氣質、才華,形容她的氣質芳香猶若蘭花,才華出眾勝過仙女。蘭花不以艷麗媚人,卻幽香四溢,用以比喻這位孤高傲世的青年尼姑非常傳神,用仙女比喻她才華超群也恰如其分。“天生成”句寫其品格高潔為世人所不及、所驚詫。罕,稀少、罕見之意,也含有使人驚異、納罕的意思。“你道是”二句,寫妙玉鄙視榮華富貴,安于清貧,也是她佛門生活的真實情景。妙玉既為女尼,自然是每日齋飯素食,緇衣著身,所以她說,吃肉食令人腥膻難忍,穿綢緞感到庸俗不堪。
“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是說妙玉孤僻自傲、愛潔成癖,以致為世俗所難容。太清高了,人們會愈發忌妒,過分的潔凈更會遭世俗的嫌棄。“卻不知”三字不可忽略。如果說“太高”、“過潔”招致世人的“妒”、“嫌”,已是造成妙玉悲劇性結局的根源,那么遭到“妒”、“嫌”而不自知,就更可哀了!然而這又正是妙玉孤芳自賞、我行我素性格的真實寫照。二句是對曲名《世難容》的最好注腳。“可嘆”二句,刻畫妙玉雖身入空門卻又不忘情世俗的內心矛盾。妙玉年僅十八歲,卻已在“青燈古殿”下消磨掉了十幾年青春時光,面對大觀園內的“紅粉朱樓”,耳聽少男少女們的歡聲笑語,眼看著自己青春漸逝人將老,豈能不引起她對人生歡樂的向往,對自身命運的悲憤與哀嘆!這是對人性的呼喚,對社會與宗教的抗爭。紅粉,泛指女子化妝用的胭脂花粉,此處代指青春女子。朱樓,代指富貴人家。春色闌,春天將盡,比喻人生的青春年華即將逝去。
“到頭來”二句,寫妙玉的悲劇性結局。據靖藏本《紅樓夢》第四十一回一條脂批:“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勸懲,紅顏固不能不屈從枯骨”的提示,原稿中妙玉的結局可能是在賈府事敗之后,她流落到瓜洲(今江蘇鎮江附近的長江對岸渡口),為環境所迫,被一個“枯骨”般的老頭子所霸占,雖不情愿,但也無可奈何。所以曲文說她好似一塊無瑕的白玉被拋進污泥之中。風塵,指污濁不堪的世俗環境。骯臟(kang zang),形容高亢剛直的樣子,此處引申為強項抗爭、不肯屈從的意思。全句是說,妙玉身陷污泥之中,雖然剛正不屈、奮力抗爭,最終不得不違背自己的心愿,屈從了一個老而不死的“枯骨”。末句“又何須”,可視作妙玉雖遭不幸結局,仍未忘懷寶玉的內心獨白,也可以看出寶玉在得知妙玉的悲慘遭遇之后內心的惋惜和痛苦。王孫公子,特指賈寶玉。
妙玉原是賈府為迎接元春省親而“請”進大觀園的有生命的點綴物、裝飾品。從她進入大觀園那天起,她的命運就同賈府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了,因此,其結局自然也只能成為這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的殉葬品。全曲通過對妙玉高潔性格的贊譽及其悲劇性結局的預示,對宗教、權勢以至整個黑暗的封建社會進行了憤怒的揭露和批判,表現了作者對這位不幸的遁世者的深深的同情。
上一篇:《紅樓夢曲十四首(其一)》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紅樓夢曲十四首(其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