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題揚州禪智寺》唐山水詩鑒賞
杜牧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②,歌吹是揚州?
這首詩寫于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杜牧是年三十五歲。這一年,杜牧弟弟杜顗患眼疾, 寄居揚州禪智寺。 杜牧告假, 自洛陽帶了醫生石生前往探視。此詩當作于此時。此時杜牧的心境不佳,不復有四年前他任淮南節度使府掌書記時冶游揚州那種“駿馬宜閑出,千金好暗投” (《揚州三首其一》)的豪興逸致,故而在他的筆底,昔日 “柂軸誠為壯,豪華不可名” (同上其三)的揚州,頓失繁華,轉致幽冷。此詩借寺中初秋景色的清寂,以寄托心情的孤寂與惆悵。
首二句以具象生動的平易之句點出時令,渲染了初秋的蕭瑟氛圍。一陣秋雨一陣涼,一場秋雨過后,只剩一只蟬在嘶叫,在秋風中搖曳的松枝、桂樹,透出蕭瑟的秋意。秋天,歷來與多愁善感的騷人墨客結下不解之緣。秋風秋雨總不斷撥弄著詩人敏感的神經。首二句雖未落一“愁”字,但讀后感到在落寞惆悵中卻依稀有一絲淡淡的輕愁。首句中“一蟬”用得可謂絕妙。這一極平易之語,想不到收到出奇的效果。“一蟬”首先是點出時令為秋天,與下句正相呼應。倘若“雨過群蟬噪”,便不是秋天而是夏天了。比起王維的 “臨風聽暮蟬”,杜牧此句似更具體可感。更重要的是“一蟬”襯托了詩人孤寂的情緒,故而,似亦可視為詩人的自況。
三四兩句寫青苔長滿了臺階,白色的鳥徘徊不去。表面看來,詩人完全是在寫景,但仔細體味一下,詩人是在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此二句既是景語,又是情語。滿階青苔既表現了環境的幽冷,又襯托了心情的落寞; 徘徊不去的白鳥,正與詩人低回不絕的情思相映照。
五六兩句雖說仍是借景抒情,景中寓情,但無論狀景與抒情都更深了一層。如果說三四句所描繪的是近景和中景的話,那么五六句所描繪的則是遠景,景觀延伸,視野開闊。在色彩上,三四句中的“青苔”、“白鳥”用了如同繪畫中的冷色,而五六句中的“暮靄”、“斜陽”則是用的暖色。如同 一幅畫,如果全用冷色或全用暖色,則未免顯得單調、沉悶、乏味,必得冷暖相濟,才能相得益彰。但是,只因詩人心情不佳,故即使是暖色,也不火爆熱烈,而帶有冷色的陰影。“暮靄”、“斜陽”和“青苔”、“白鳥”在色彩上既相對又相諧。而“暮靄”、“斜陽”又使人聯想起李商隱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如果把一年比作 一天,那么一年中的秋天,也就相當于一天中的黃昏。所以詩人常將秋天和黃昏聯系在一起加以吟詠。杜牧在這里就是以黃昏景色來渲染秋意秋思。秋天,草木搖落。黃昏,夕陽西下。盛極轉衰,這是自然規律。其實,世事何嘗不是如此?所謂“樂極生悲”、“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即是生動的寫照。杜牧在這兩句詩中寄托了他對世事的興廢盛衰的感喟,將孤獨落寞的情緒又深入一層。
有了以上情緒的鋪墊,面對清幽的景色,撫今追昔,自然就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誰能想到,竹林路西就是歌吹沸天繁華熱鬧的揚州呢?正因為以上詩句并非單純寫景,而是寓情于景,所以最后二句感慨并不使人感到突兀,而是合乎情理,水到渠成。
上一篇:白居易《題元八溪居》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黃庭堅《題落星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