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菩薩蠻》
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①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②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③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注釋】 ①洛陽才子:此為詞人之自稱。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后,韋莊離長安,曾兩度至洛陽。他在這里曾寫過我國古代第二長詩(1666字)《秦婦吟》,贏得了“《秦婦吟》秀才”之美稱。故自稱為“洛陽才子”。②魏王堤:洛陽名勝之一。《大明一統志·河南府志》云:“魏王池在洛陽縣南,洛水溢為池,為唐都城之勝,貞觀中以賜魏王泰,故名。”魏王堤即在池上。白居易有《魏王堤》詩:“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月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③淥:指水澄清貌。
【譯文】 遙想洛陽城里,定是春光媚人,景色美好。想當年,我號稱“洛陽才子”,令人傾倒;可知今,身居異地,卻變得容顏衰老。想必是,那魏王堤上的楊柳,已濃蔭茂密,迎風飄搖。此時此刻,我心中凄迷悵惘之情,可謂溢于言表。看眼前,此地桃花灼灼,春水滔滔,清澄的水面,對對鴛鴦戲水,分外妖嬈。面對夕陽西下,我心中倍增幽怨與煩惱。回憶思念之人,她對我的苦心又何曾知曉。
【集評】 明·湯顯祖:“‘洛陽才子他鄉老’句,可憐可憐,使我心惻。”(湯顯祖評本《花間集》卷一)
清·張惠言:“此章致思唐之意。”(《詞選》卷一)
清·譚獻:“‘洛陽才子他鄉老’是至此揭出,項莊舞劍,怨而不怒之義。”(譚評《詞辨》卷一)
清·陳廷焯:“韋端己《菩薩蠻》四章惓倦故國之思,而意婉詞直,一變飛卿面目,然消息正自相通。”(《白雨齋詞話》卷一)又云:“韋端己《菩薩蠻》四章……間有樸實處,而伊郁即寓其中,淺率粗鄙者,不得藉口。”(《白雨齋詞話》卷八)
近代·丁壽田等:“結尾二語,怨而不怒,無限低徊,可謂語重心長矣。”(《唐五代四大名家詞》乙篇)
【總案】 此詞寫作者對洛陽春光留有極深印象。韋莊避黃巢起義,從長安逃出,居洛陽,故洛陽之美景,曾使他產生過許多可賞愛也可悲慨的感情:一面回憶當年洛陽的滿城春色,一面感嘆今日滿心的凄迷悵惘,從對過去的回憶轉到眼前的現實,層層深入,反襯離人永隔之相思,展現其心中所凝積之幽恨。至于“憶君”之“君”字,讀者可以想到“君主”之托意,以隱喻故國之思;也可以視作男女之情,以合全篇之托意。或以憶洛陽之美,而同時兼有故國之思,二者兼容,亦何不可?
上一篇:溫庭筠《菩薩蠻》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呂渭老《薄幸》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