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地乘峰出,香臺接漢高。
稍覺真途近,方知人事勞。
“昌化山”在浙江昌化,“精舍”是寺廟的別稱。這首詩主要是寫作者游昌化山精舍的所見所感。
首聯(lián)中“寶地”指佛寺,“香臺”是佛殿的別稱。“乘峰出”、“接漢高”極言佛寺聳立于峰巔之上,上與天接。其用意在于映襯佛界遠離塵世,沒有人間煙火味,是天界而非塵世。用詞貼切生動,一“乘”一“接”,用擬人化的手法,把靜景寫動,寫活,無情之物也被賦予了生命感。
尾聯(lián)中的真途指佛家的修行之路,佛家認為人世是苦海,充滿了各種痛苦與煩惱,只有遁入佛門,參禪學道,潛心修行,才能夠得到解脫之途。佛教是生活痛苦、人生苦難的麻醉劑,它是盧照鄰的對癥良藥。《唐才子傳》 說盧早年因疾去官,后隱穎水,身患麻痹絕癥,手足拘攣,十余年不能起行,曾作《五悲文》,自悲其宦不得志,又嬰絕癥之苦。他自號幽憂子,可見其內(nèi)心的悲慘與痛苦。他終不堪人世的痛苦,投穎水而卒。但僧人的生活又是另外一種模樣,后世之百丈懷海和尚作偈曰:“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無所執(zhí)著,無所痛苦,如清風白云,任運自然。這種生活對深受痛苦折磨的盧照鄰是多么值得羨慕啊,所以當他爬上山頂,看到這“閑人”們的生活,便要深深地感嘆人世的勞累了: 為不得志而苦惱,為衣食而憂愁,受疾病之痛苦,太殘酷了。佛家認為人生的本質(zhì)就是苦, 人的面就是苦字形的, 那“艸”字就是兩彎眉毛, 那“十”是鼻子,那“口”是嘴。他們又把人生分為“五苦”、“八苦”,認為產(chǎn)生痛苦的原因是 “迷”,是 “無明”,要擺脫痛苦只有按佛家的修行之路去做,也就是詩中的 “真途”。只有踏上 “真途”,才能悟,才能擺脫痛苦,得到解放。看來盧照鄰終究未能踏上 “真途”,解脫痛苦,而只得投穎水而卒。
這首紀游小詩,寫景不多,但能抓住事物特質(zhì);議論不多,但既能結(jié)合自己的身世,又能把握著佛理。
上一篇:禪詩《游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游杭州佛目山凈慧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