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詞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
敦煌曲子詞,以其豐富廣泛的題材內容,和質樸清新的民間風調,令人注目。它還因提供了早期詞史的發展面貌,而彌足珍貴。
此詞寫思婦的癡情,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含蓄深沉而又言簡意賅地寫了這位女子思念戀人的心靈歷程。“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寫這位思婦在月明之夜,等待心上人的到來。天上美好的明月,銀光熠熠,優美無比,通過“遙望”,女子觸景生情,自然地流露了興奮陶醉的心情。可是,“夜久更闌風漸緊”,又將這位思婦帶入心靈的第二歷程。從晚間等到深夜,從深夜待至更闌(五更已盡,天將黎明),卻始終不見男子的蹤影。癡情的思婦一人佇立月下,徘徊俯仰,心神愈來愈覺不能寧靜。加之冷風漸緊,寒氣襲人,朗月清輝,又被云團遮掩,這位等待了通宵的女子不禁由滿懷期待而走向痛苦失望,不由自主地懷疑起自己的心上人是不是變了心,成了“負心人”。這復雜微妙的心曲,完全以時間和空間的景象變換,以鮮明的形象畫面和象征手法曲折地體現出來,以景寓情,有著豐富的潛臺詞。
接著,癡情女思緒奔騰,愛恨交織,進入了心靈的第三歷程。“為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這兩句呼告,內涵豐滿,意味無窮。由愛而怨,由怨而恨。怨負心人沒有如約前來,害得自身孤零零徹夜等待;恨負心人背叛了旦旦誓言,拋棄自己而另尋新歡。她熱切地企望漸緊的清風快吹走月邊的浮云,讓明月的光輝照見負心人的一言一行,送去自己的怨恨,使他自慚形穢,受到良心的譴責!作者運用呼告手法和口語化的語言,入情入理地表達了思婦的怨憤心情。清人沈祥龍《論詞隨筆》云:“詞以自然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筌也。”這首早期民間詞,即達到了“平淡入妙”的境界。
從格式看,中唐后《望江南》單調詞均為二十七字,這首詞卻多出一個“似”字,可見半定型時期的早期詞是可有襯字的。在這方面,初期詞與前代的樂府及后代的曲是一致的,可充分證明詞是與音樂密切結合的歌詞體制,為我們研究詞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例證。
這首詞在敦煌卷子中書于孔衍《春秋后語》殘卷背面。《春秋后語》寫于懿宗咸通年間(861—873),此詞書寫年代可能與之差近。
上一篇:《望江南·李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海潮·柳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