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牧《君道》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古之有天下者,以為大不得已1,而后世以為樂。此天下所以難有也2。
生民之初,固無樂乎為君。不幸為天下所歸3,不可得拒者,天下有,求于我,我無求于天下也。子不聞至德之世乎4?飯糲粱5,啜藜藿6,飲食未侈也;夏葛衣7,冬鹿裘,衣服未備也;土階三盡8,茆茨不翦9,宮室未美也;為衢室之訪,為總章之聽10,故曰:“皇帝清問下民”11,其分未嚴也12;堯讓許由而許由逃13,舜讓百戶之農而百戶之農入海14,終身不反,其位未尊也。夫然,故天下樂戴而不厭15,惟恐其一日釋位而莫之肯繼也。不幸而天下為秦,壞古封建16,六合為一17。頭會箕斂18,竭天下之財以自奉,而君益貴;焚詩書,任法律19,筑長城萬里,凡所以固位而養尊者,無所不至20而君益孤。惴惴然若匹夫懷一金21,懼人之奪其后,亦已危矣!
天生民而立之君22,非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廣,足一夫之用邪23?故凡為飲食之侈、衣服之備、宮室之美者,非堯舜也,秦也;為分而嚴、為位而尊者,非堯舜也,亦秦也。后世為君者歌頌功德,動稱堯舜,而所以自為乃不過如秦24,何哉?《書》曰:“酣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25。”彼所謂君者,非有四目兩喙,鱗頭而羽臂也26;狀貌成與人同,則夫人固可為也27。今奪人之所好,聚人之所爭,慢藏誨盜,冶容誨淫28,欲長治之安,得乎?
夫鄉師里胥雖賤役29,亦所以長人也30。然天下未有樂為者,利不在焉故也。圣人不利天下31,亦若鄉師里胥然,獨以位之不得人是懼32,豈懼人之奪其位哉!夫懼人之奪其位者,甲兵弧矢以待盜賊33,亂世之事也。惡有圣人在位34,天下之人戴之如父母,而日以盜賊為憂,以甲兵弧矢自衛邪?故曰:欲為堯舜,莫若使天下無樂乎為君35;欲為秦,莫若勿怪盜賊之爭天下。
嘻,天下何常之有36!敗則盜賊,成則帝王。若劉漢中、李晉陽者37,亂世則治主,治世則亂民也。有國有家,不思所以救之,智鄙相籠,強弱相陵38,天下之亂何時而已乎!
【注釋】 1大不得已:很不得已,無可奈何。 2難有:難以保有,難以鞏固。 3歸:歸向,擁戴。 4子:假設的問答對象。至德之世:道德最高的時代?!妒酚洝ぷ孕颉罚骸澳咭嗌袌蛩吹?,言其德行曰:‘堂高三盡,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c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此即所謂“至德之世”的情況。 5飯:吃。糲(li厲)粱:指粗糧。糲,粗米。粱,粟。 6啜(chuo輟):喝。藜藿:泛指野菜。藜,野菜。藿,豆葉。 7葛衣:用葛布做的衣服。 8土階:筑土為臺階。三盡:指房屋之高。 9茆:即茅。茨(ci瓷):用茅草或葦子蓋的屋頂。不翦:不加修剪。 10衢室:相傳唐堯征詢民意的處所??傉拢河菟凑髟兠褚獾牡胤??!段闹凶印栆住罚骸皥蛴嗅槭抑g,舜有總章之訪。” 11清問:即詢問。語出于《書·呂刑》。 12分(fen份):指人民和統治者之間的等級界線。 13許由:一作許繇。相傳堯要把君讓給他,他不接受而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愿意聽從,跑到穎水邊洗耳。 14百戶之農:疑“石戶之農”之誤?!?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cidian/zhuangz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莊子·讓王》:“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曰:‘卷卷乎后之為人,葆力之士也?!运粗聻槲粗烈?。于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海,終身不反也?!?5夫然:唯其這樣。戴:擁戴。 16封建:指分封國土,建立諸侯的制度。 17六合:指天地四方,此指天下。 18頭會:指按人頭統計應繳納的稅糧。會,總計,統計?;浚河没鸭Z食集中起來。斂,收集。19任:使用,施行。 20固位:鞏固統治地位。養尊:維護其尊嚴。養,護養,維護。無所不至:沒有什么辦法不用到。 21惴惴(zhui墜)然:恐懼的樣子。 22立之君:給他們立一個君主。 23足:滿足。一夫:即獨夫,對帝王的貶稱。 24所以自為:用來表現自己的。乃:卻。 25酣酒:盡情飲酒。嗜音:沉湎于音樂。峻宇雕墻:形容房屋高大華美。此四句出于《尚書·五子之歌》。 26喙(hui匯):鳥獸的嘴。鱗頭:長鱗的頭。羽臂:生羽的臂。 27夫人:凡是人,任何人。28慢藏:收藏財物不謹慎。慢,輕忽。誨:誘導,招引。治容:打扮得很妖媚。此二句出于《易·系辭上》。 29鄉師、里胥:負責鄉里政務的官。此指宋代役法制度下的里正、戶長等“職役”。當時役法,是按照戶口、產業等第派定的。被派定了力役,便要幫州縣官做“課督賦稅”、“逐捕盜賊”等事,造成沉重的負擔,甚至有棄田、破產、滅戶、自縊以求避役的。詳見《宋史》卷一百七十七《食貨志》上五。 30長(zhang漲)人:為人民之長。 31不利天下:不以“有天下”為利,即不在帝位上謀求私利。32位之不得人:指有位子卻找不到人來坐。 33甲:甲胄。兵:指武器?;∈福汗?。 34惡(uu):何,怎么。 35莫若:不如。 36常:恒久不變。 37劉漢中:指劉邦。公元前206年,他被項羽封為“漢王”,有巴蜀及漢中之地。李晉陽:指李淵。隋朝大業十三年(617),任太原留守,治所在晉陽。 38智:聰明。鄙:笨拙?;\。覆蓋,有勝過、壓倒之意。陵:欺壓。
【今譯】 遠古的統治者,都把做國君當作不得已而為之的事,而后代的統治者都把它當作樂事,這便是后世君主江山難以鞏固的原因。
人類社會之初,人們本來就不樂于做君主,一旦被天下民眾所擁戴,而又不能拒絕,其原因就是天下民眾有求于我,而我無求于天下。您沒聽說社會道德水平處于最高時的情況嗎?唐堯虞舜,他們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飲食極其節儉;夏穿葛布,冬穿鹿皮,衣服也不齊全;房屋低矮,臺階用土筑成,房頂鋪蓋的茅草也不加修剪,連住宅都極其簡陋,但都設有專門聽取人民意見的辦公處所,因此《尚書》稱贊道:“堯帝詢問人民的疾苦”,當時人民與統治者之間沒有什么嚴格的等級界線。堯把帝位禪讓給許由,而許由不受而逃去,舜把帝位禪讓給百戶之農,而百戶之農不受而逃入海,終身不返,可見,人們并不把帝位著得很重。唯其如此,天下之人都樂于推戴別人做君王而不厭煩,唯恐國君哪一天放棄帝位而沒有人肯來繼承。不幸天下歸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破壞了古代的制度,逼迫人民按人頭繳納稅糧,一箕籮一箕籮地集中起來,運交朝廷,搜盡天下的財物供自己享用,因此帝王之位漸漸顯貴起來。秦皇焚燒詩書,施行法律,修筑萬里長城,凡是能夠鞏固其統治地位而自享其尊的辦法,沒有不用到的,然而他越來越孤立。其驚恐不安的心情就象平民百姓懷藏了一塊金子,生怕別人從身后將它奪走,這樣也已是很危險的了。
上天為了養育人民才給他們立了一個君主,而不是為了君主而立君的,為何要用天下的財物去滿足帝王一人的需用呢?因此凡是追求飲食奢侈、服飾齊全、住宅華美的君主,都是不同于堯舜而象秦皇一樣的君主;使自己同人民之間的等級界線日趨森嚴,使君位日趨顯貴的,也是不同于堯舜而象秦皇一樣的君主。后代替國君歌功頌德的人,動輒稱他們為堯舜,但國君的所作所為卻不過象秦皇一樣,這是為什么呢?《尚書》說:“沉湎于美酒音樂,迷戀于富麗華貴的宮室之中,只要有其中一條,就沒有不亡國的。”那些做形貌全與普通人相同,因此國君本來就是人人都可以當的?,F在做君主的恣意奪人所好,聚斂民財,然而儲聚的財物太多,必然招致“盜賊”,一意追求享樂,必然導致腐化荒淫,這樣卻想國家長治久安,可能嗎?
鄉師、里胥雖然是低賤的小官,卻也是掌管人的人,然而天下沒有誰樂于出任,因為他們都不能從此職位上獲利。圣明的君主不在帝位上謀求私利,他們也象鄉師、里胥一樣,只會擔心有了帝位而找不到人來坐,哪里會擔心別人來篡奪君位呢?那些害怕別人篡奪君位的人,用軍隊和武器來防備叛亂者,便會發生動亂之事。哪里會有圣君在位,天下民眾如同對待父母一樣地擁戴他,而他卻擔憂叛亂,用軍隊和武器來自衛的事情呢?所以說:打算做堯舜般的國君,就不如讓天下的民眾不樂于做君主;打算做秦皇一樣的君主,就不如不要去責怪叛亂者與自己爭奪天下。
啊,天下的事情哪有什么永恒不變的呢!失敗者便是盜賊,勝利者便是帝王??上髣?、李淵之類的人,對亂世而言,則是治主,對治世而言,則為亂民。享有統治地位,而又不想挽救它,相爭者斗智斗力,爭奪不休,天下之亂何時才能停止啊?
【總案】 鄧牧認為為君之道在于“不利天下”,因此他對封建統治者“竭天下之財以自奉”,殘酷剝削人民的政策提出了大膽的批評和指責,指出“所謂君者”與普通百姓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國君人人可當,只要帝王們“奪人之所好,聚人之所爭”,就必然會遭到人民的反抗。這種反對階級剝削、強調君民平等的觀點,體現了作者的民主思想和敢于冒犯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君權思想的氣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對人民群眾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但是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作者對于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缺乏認識,所以,他只能把遠古時代原始共產主義末期的君民關系同封建社會的君民關系作一個簡單對比。從改善君民關系這一角度提出的“圣人不利天下”這一救世藥方,也只能是一種幻想。
本文采用了層層推進、步步緊逼的論證方法。開篇之處,揭示并分析了古今君主對待“為君”一事的兩種不同態度的矛盾后,又引出了封建君主在政策上“竭財自奉”與在愿望上“長治久安”的矛盾,并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把這兩對矛盾作為立論的邏輯基礎,這樣就使得論述順理成章,文勢貫通,形成“外文綺交,內義脈注”之美。另外,自始至終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也是本文的一個特點。
上一篇:蘇軾《后赤壁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元結《唐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