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司馬遷·屈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2】,明于治亂,嫻于辭令【3】。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屈平屬草稿未定【4】。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屈平不與, 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 眾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曰: 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 猶離憂也【5】。夫天者, 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6】, 故勞苦倦極, 未嘗不呼天也; 疾痛慘怛, 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讒人間之, 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能無怨乎? 屈平之作《離騷》, 蓋自怨生也。《國風(fēng)》 好色而不淫【7】,《小雅》怨誹而不亂【8】, 若《離騷》者, 可謂兼之矣【9】。上稱帝嚳,下道齊桓, 中述湯、武【10】, 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 治亂之條貫, 靡不畢見【11】。其文約, 其辭微【12】, 其志潔, 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舉類邇而見義遠【13】。其志潔, 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14】, 蟬蛻于濁穢【15】, 以浮游塵埃之外, 不獲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6】, 推此志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平既絀【17】, 其后秦欲伐齊, 齊與楚從親【18】。惠王患之【19】, 乃令張儀詳去秦【20】, 厚幣委質(zhì)事楚【21】, 曰:“秦甚憎齊, 齊與楚從親; 楚誠能絕齊, 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22】。”楚懷王貪而信張儀, 遂絕齊。使如秦受地, 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 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 歸告懷王。懷王怒, 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 大破楚師于丹、淅【23】, 斬首八萬, 虜楚將屈匄, 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 以深入擊秦, 戰(zhàn)于藍田【24】。魏聞之,襲楚至鄧【25】。楚兵懼, 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26】。”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dāng)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fù)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fù)在位,使于齊,顧反【27】,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28】。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guān)【29】,秦伏兵絕其后, 因留懷王, 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30】。復(fù)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31】, 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32】, 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 雖放流, 睠顧楚國【33】, 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34】,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35】,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36】,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 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37】, 頃襄王怒而遷之【38】。
屈原至于江濱, 被發(fā)行吟澤畔【39】,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40】?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 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 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 何不其糟而啜其醨【41】?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42】?”屈原曰:“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43】, 受物之汶汶者乎【44】! 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45】! ”
乃作 《懷沙》之賦……
于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46】。
屈原既死之后,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47】, 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 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沉汩羅后百有余年, 漢有賈生, 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 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48】、悲其志。適長沙, 過屈原所自沉淵, 未嘗不垂涕, 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游諸侯, 何國不容, 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49】, 同生死, 輕去就【50】, 又爽然自失矣【51】!
【注釋】
【1】楚之同姓: 楚國王族姓羋(mi)。屈原是楚國先王的后代子孫, 他的祖先屈瑕被封于屈,就成了屈氏。
【2】強志: 記憶力強。
【3】嫻:熟悉、擅長。
【4】屬草稿未定:正在起草,尚未完成。屬:正好,正當(dāng)。草稿:起草文稿。
【5】“離騷”者句:《離騷》是屈原寫的長篇抒情詩,這個題目的意思是遭遇憂愁。離,通“罹”,遭遇。騷:憂愁。
【6】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
【7】《國風(fēng)》句:《國風(fēng)》是《詩經(jīng)》中的一部分,有許多寫男女戀情的詩,但并不過分,所以說“好色而不淫”。
【8】《小雅》句:《小雅》也是《詩經(jīng)》中的一部分,有不少諷刺政治的詩,但并未超越君臣界限,所以說“怨誹而不亂”。
【9】“若《離騷》者”句:《離騷》兼有《國風(fēng)》和《小雅》的這兩種特點。
【10】帝嚳:號高辛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齊桓:春秋時有名的霸主齊桓公。湯、武:商湯和周武王,
【11】靡不畢見:全都表現(xiàn)得很清楚。靡:無。見:同“現(xiàn)”。
【12】微:隱微,含蓄。
【13】類:事例。邇(er):近。
【14】濯淖(zhuo nao)污泥:指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
【15】蟬蛻于濁穢:象蟬脫掉殼一樣擺脫污濁環(huán)境的影響。
【16】皭然:潔白的樣子。皭,同“皎”。泥而不滓:泡在污泥里卻不受污染。
【17】絀:同“黜”(chu),罷免、斥退。
【18】從親:合縱,親善。
【19】惠王:指秦惠王。
【20】張儀:戰(zhàn)國時著名的縱橫家,主張“連橫”,為秦國游說六國。詳:同“佯”,假裝。去秦:離開秦國。
【21】厚幣:豐厚的禮物。委:呈獻。質(zhì):同“贄”,見面禮,
【22】商於(wu):秦地名,在今陜西商縣到河南內(nèi)鄉(xiāng)一帶。
【23】丹淅(xi):二水名。丹水源于陜西商縣,淅水源于河南盧氏,二水在淅州匯合,仍名丹水,流入漢水。
【24】藍田:秦縣名,在今陜西藍田縣西。這幾件事都發(fā)生在楚懷王十七年(前312)。
【25】鄧:楚邑名,今河南鄧縣。
【26】甘心:猶今所謂(殺之以)“解恨。”
【27】顧反:猶言“回來”。
【28】殺其將唐昧(mei):事在懷王二十八年(前301)。
【29】 武關(guān): 秦國關(guān)名, 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事在懷王三十年 (前299)。
【30】 內(nèi): 同“納”, 接受。
【31】 頃襄王: 名橫, 前298——前263年在位。
【32】 咎: 抱怨, 責(zé)備。
【33】 睠顧: 懷戀。睠, 同“眷”。
【34】 反覆之: 指撥亂反正。
【35】 隨屬(zhu): 接連不斷。
【36】 “井渫(xie)不食”五句: 見《易經(jīng)·井卦》爻辭。渫: 淘井。大意是, 井都淘干凈了也沒人食用, 真讓人傷心。這井水可以打上來吃, 只要國王英明, 大家都能有福。
【37】 卒: 終于。短: 毀謗。
【38】 遷: 放逐。
【39】 被: 同“披”。
【40】 三閭大夫: 掌管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務(wù)的官。
【41】 : 同“哺”, 吃。糟: 酒渣。啜(zhui): 吸, 飲。醨(li): 淡酒。
【42】 瑾、瑜: 都是美玉, 這里借喻人的美德。
【43】 察察: 清潔貌。
【44】 汶汶: 昏暗、渾濁貌。
【45】 溫蠖(huo): 污濁。
【46】 汩羅: 水名, 在今湖南, 為湘江支流。
【47】 祖: 效法, 繼承。從容辭令: 文辭委婉舒緩。
【48】 《天問》、《招魂》、《哀郢》: 都是屈原的作品。
【49】 《服鳥賦》: 賈誼的作品。
【50】 輕去就: 不把在朝做官和棄官歸野看得太重。
【51】 爽然: 默然。自失: 指苦惱一概消失。
【賞析】
《屈原列傳》是《史記》中的名篇, 它和《伯夷列傳》一樣通篇像一首抒情詩, 而且更為婉雅凄愴。作品記述了屈原卓越的才干、高尚的志節(jié),“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的不幸遭遇。對屈原的懷才不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統(tǒng)治者的昏憒和不辨賢愚,對讒臣的嫉賢誤國, 表示了極大的憤慨。
關(guān)于屈原的事跡, 在現(xiàn)存的先秦典籍中沒有什么記載,漢朝初年可以見到的資料恐怕也十分有限。司馬遷能夠運用這些有限的資料,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個悲劇英雄人物的形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屈原充滿了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崇敬。這股激情象一條洶涌奔騰、一瀉千里的江河,貫穿著全文。文章以記述與議論交錯進行的方式展開,記述中有議論和抒情,議論與記述緊緊相扣,深入抒發(fā)感情,從而激發(fā)了讀者的強烈共鳴。
我們先看記述為主的部分。司馬遷在記述屈原的事跡時,每句話都充滿了深情。比如開篇寫屈原的身世和才干的一小節(jié),充分表現(xiàn)了屈原的超群不凡,凝聚著作者對他的無限敬重之情。“楚之同姓也”,是說他出身高貴;“為楚懷王左徒”,是說他官高位尊;“博聞強志”,是贊美他不同尋常的天份和學(xué)識;“明于治亂”,是頌揚他治理國家的杰出才干;“嫻于辭令”,是稱道他非凡的文才、口才和外交才能。他是楚懷王的得力助手,協(xié)助楚懷王處理內(nèi)政外交方面的各種大事,深受懷王的信任和重用。單憑開頭這一小節(jié),屈原的形象就已經(jīng)顯得很高大了,這就為進一步刻畫這位愛國主義英雄人物打下了基礎(chǔ),并且為后文描寫他受到讒害的情況埋下了伏筆。值得注意的是, 司馬遷并沒有展開描寫表現(xiàn)屈原才干的具體事件,這段話完全可以看成作者對屈原的評價,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體現(xiàn)了記述、議論和抒情融為一體的特點。
從這樣一個不同尋常的高度出發(fā),此后作品中記述屈原的事跡雖然不多,但都是關(guān)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從而進一步表現(xiàn)了屈原的遠見卓識,表達了作者對他的崇敬。他“造為憲令”,擔(dān)負著為國家起草新法令的重任。他被懷王斥退之后,秦國的計謀立刻得逞,楚國損兵失地,一蹶不振。他勸懷王追殺張儀,又諫阻懷王不要去秦國,一針見血地指出,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根本沒有什么信義可言,去不得。懷王不聽勸阻,最后死在秦國。屈原的進退舉止,與楚國的命運緊密相關(guān),他確實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杰出政治家。他熱愛祖國,忠于懷王,目光遠大,直言敢諫,理當(dāng)受到人們的尊敬。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杰出的人才總是招致嫉妒和讒毀,這在舊時代幾乎成了一條必然的規(guī)律。而且越是杰出的人才,受到的嫉害往往越深。作者記述了屈原受讒害的過程,對忠與奸、正直與邪惡的矛盾做了深刻的揭露。這種矛盾起始于屈原“造為憲令”,他本來是奉命為國家起草法令,但“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卻想來“摘桃子”,撈一點資本。在屈原起草初稿,尚未最后完成的時候,就想把這個稿本要過去據(jù)為己有。因為起草法令是極其機密的重大事情,屈原從國家的利益出發(fā),不肯給他。上官大夫生怕屈原起草法令成功后,影響到自己的權(quán)力和地位,立即施展了造謠生事、挑撥離間的慣伎。楚懷王本來就是個心胸狹窄、剛愎自用的人。他聽信了讒言,既不分析原因,也不調(diào)查真?zhèn)危⒓创蟀l(fā)雷霆,疏遠了屈原。通過這一件事,不僅表現(xiàn)了屈原的忠誠,上官大夫的卑劣,而且表現(xiàn)了楚懷王多疑猜忌、用人不專的致命弱點。從此以后, 隨著屈原日益被疏遠, 楚國也日益衰落, 演成了屈原的悲劇, 也導(dǎo)致了楚國的悲劇。盡管屈原始終系心懷王、眷戀楚國, 時刻不忘為國效力, 但他的正確建議都由于讒臣的嫉害和楚王的昏庸而不被采用, 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 特別是在秦昭王以聯(lián)姻為誘餌, 騙楚懷王入秦的時候, 屈原直言勸阻, 完全是為懷王和楚國著想。但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勸懷王入秦。正是這個子蘭, 在懷王客死秦國之后做了令尹, 他對屈原始終懷恨在心,“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迫使屈原投江自沉。屈原死后, 楚國雖然有許多人學(xué)習(xí)他“從容辭令”, 但“終莫敢直諫”。以致“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由此可見, 正是這些嫉賢妒能的小人, 造成了屈原和楚國的悲劇。
但是, 有關(guān)屈原的史料畢竟太有限了。作者像一位巧妙的工匠一樣,充分地運用這些史料搭起了一座大殿的框架, 然后以大段充滿深情的議論把這座大殿裝飾的金碧輝煌, 五彩繽紛。綜觀全文, 議論部分約占了一半。文章在開頭兩小節(jié)對屈原的人品才干和受讒害的過程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之后, 第三小節(jié)便以更長的篇幅議論屈原寫作《離騷》的原因, 并對《離騷》作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屈原寫《離騷》的原因是“嫉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正面批評了楚懷王的昏庸和讒臣的誤國, 贊美了屈原的方正廉明,不畏奸邪。他認為《離騷》這個題目的意思, 就是遭遇了巨大的憂愁。屈原“正道直行”,對楚懷王“竭忠盡智”, 卻受到讒臣的諂害,“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 內(nèi)心的痛苦難以言傳。司馬遷從自身的經(jīng)歷中對此有深切的體驗, 屈原寫《離騷》正是為了抒寫內(nèi)心的怨憤。接著作者又分析了《離騷》的基本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 認為這篇杰作兼有《國風(fēng)》和《小雅》的長處, 稱頌歷代的圣君賢王, 諷刺時政, 闡明道德大意和治國安邦之道, 而且文字簡練, 含意深遠, 深刻地反映了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志節(jié), 這種精神, 可以與日月爭光。作者對屈原及其名作《離騷》, 真可謂推崇備至。
從“屈平既絀”到“以勸懷王人秦而不反也”這一大段, 作者通過楚國在政治、軍事、外交上連遭挫折的事實, 說明了排斥賢能的惡果, 這不僅進一步突出了屈原的形象, 而且為議論求忠舉賢的重要性打下了基礎(chǔ), 引出了從“屈平既嫉之”到“豈足福哉”一大段議論。屈原雖被放逐,依然一心想著楚國和懷王, 希望懷王能及時醒悟,復(fù)興國家, 并且一再表達他這種愿望。懷王卻至死不悟, 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他不希望在忠臣賢士的輔佐下使國家強盛嗎?不是的。“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佐。”懷王當(dāng)然也不例外。可悲的是他不辨賢愚,“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他把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等寵姬、讒臣、愛子當(dāng)作忠臣, 經(jīng)不住秦國的說客張儀甘言美辭的誘惑, 一再上當(dāng)受騙, 最后“身客死于秦, 為天下笑”。這種由于“不知人”而造成的災(zāi)禍, 是何等慘痛。從而由屈原個人的悲劇推及歷史的悲劇, 大大深化了主題。
再下面一段議論是以傳中人物對話的方式出現(xiàn)的。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邊遇到一位漁父, 勸他隨波逐流, 與世沉浮。屈原則明確地表示了他堅貞不屈、寧死不二的決心。通過這段議論, 熱情地歌頌了屈原熱愛祖國、忠正廉潔的高貴品質(zhì)。
最后, 作者又在篇末贊語中以介紹屈原作品的方式, 再次表達了對屈原的無限敬慕。因為這篇傳記本來是屈原和賈誼的合傳, 所以又兼及賈誼及其作品。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屈原不幸遭遇的無限同情, 對他的死的無限惋惜, 使人們千載以下猶對其氣節(jié)風(fēng)采仰慕不已。
為了適應(yīng)抒情的需要, 本文在語言方面也特別講究。許多段落都象詩一樣, 巧妙地運用了平仄、對偶等技巧, 讀起來抑揚頓挫, 節(jié)奏感甚強。啟功先生在《詩文聲律論》中, 曾經(jīng)列舉本文的一些章節(jié), 具體分析其平仄、對偶規(guī)律, 作為散文運用聲律技巧增強感染力的例證。誠如明代楊慎所說, 《屈原傳》的文字與《離騷》很相象。
屈原是司馬遷的理想人物之一, 屈原的卓越才華, 他的愛國精神, 他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 他的光輝詩篇《離騷》, 都受到司馬遷不遺余力的推崇。屈原的名字及其文章兩千年來之所以能夠如同日月經(jīng)天, 江河行地, 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司馬遷這篇禮贊式的傳記分不開的。而《屈原列傳》之所以達到如此極致, 又與司馬遷對屈原在思想上的深刻理解、感情上的高度共鳴密切相關(guān)。清代李景星說:“通篇多用虛筆, 以抑郁難遏之氣, 寫懷才不遇之感, 豈獨屈賈二人合傳, 直作屈、賈、司馬三人合傳讀可也。”(《四史評議》),
上一篇:《古文·就亭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屈原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