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籍《入若耶溪》原文與賞析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南,若耶山下,北入鏡湖。《水經注》載: 若耶溪,“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有傳說中西施采蓮、浣紗之舊跡。此詩歌詠其夏日黃昏幽美景象,含棄官歸隱之情。為永明體。作于湘東王諮議參軍任上。《梁書·文學傳》載:“ (籍) 除輕車湘東王諮議參軍,隨府會稽,郡境有云門天柱山,籍常游之,或累月不返,至若耶溪,賦詩,其略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當時以為文外絕唱。”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首寫船入若耶溪,起筆入題。艅艎,小舟。《抱樸子·博喻》:“艅艎,涉川之良器也。”泛泛: 飄浮貌,《楚辭· 卜居》:“將泛泛若水之鳧乎?”二句意即: 小舟行進得多么輕快! 溪水映著藍天,水天一色,水遠天長,舟行其中,多么自在。行舟若耶溪之感受,令人不禁聯想陶潛《歸去來辭》:“舟搖搖以輕颺”情景,字里行間,飽含暢游之勃興及愉悅之心情。
中四句刻畫、謳歌舟中所見所聞,境界幽美。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承接“空水共悠悠”句,寫其所見。放眼望去,天邊的晚霞好像從遠處山巖里生長出來。西沉的日影倒映回旋的溪水中,像是追逐著流波。一個“生”字,表現云霞之飄動,令人聯想陶淵明“云無心以出岫”那種自由的境界。一個“逐”字,賦與日影以人的性格,情趣盎然。詩人俯仰舟中,望遠天近水,悠閑自得之神情可見。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人俯仰遠天近水之時,聽得兩岸一陣陣嘈雜之音,是蟬兒的聲響,愈加感到樹林是那樣的靜謐,倦飛歸巢的鳥雀聲聲鳴叫,山林更是顯得幽深。蟬噪于林,鳥鳴于樹,使人如聞其聲,山林之中,只有鳥鳴蟬噪,反襯出沒有一點人聲,使人倍覺其靜寂。這里顯示出以動顯靜、相反相成的美學原理,表現出詩人不平凡的藝術感受力與才華,富于情趣。遂成千古名句。錢鐘書云:“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管錐編》) 正可說明這個道理。《顏氏家訓·文章》言:“王籍入若耶溪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江南以為文外獨絕。……《詩》云:‘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毛詩》曰:‘言不喧嘩也’。吾每嘆此解有情致,籍詩生于此耳。”詩人這看似矛盾,實合情理,充滿辯證法的警策名句直接得之于《詩經》、《毛詩》的啟示,又給當代及后代人們以巨大的藝術思維的啟迪。杜甫《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顯然有仿模詩人之痕跡。王維那“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輞川閑居》) 和“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等名作,就是把詩人的美學思想融注到自己創造的意境之中,幽深靜美,生趣盎然,繼承發展更是不同凡響。
宋人王安石,亦深諳此聯深意,曾言“前輩詩‘風定花猶落’,靜中見動意,‘鳥鳴山更幽’,動中見靜意。”因而有意創作“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句,來與古人爭鳴。他那無所謂反襯的“一鳥不鳴”句,也就沒有什么生趣和韻味了,歷代評論家不以為然,是有道理的。
以上四句,從各種不同角度與方位,摹寫若耶溪夏日黃昏優美境界,兩句寫天、水,兩句寫山、林,兩遠兩近,兩見兩聞,詩人俯仰成趣,視聽兼收,那種沉浸于大自然中,探索領悟其美之無盡藏的神情和愉悅,盡在言外。
“云無心以出岫, 鳥倦飛而知還。”“舟搖搖以輕颺, 風飄飄而吹衣。”這種輕松自在、幽靜美好的境界,是不能以“詩中有畫”等語所能形容得了的,只有陶淵明《歸去來辭》堪與媲美。故末二句云:“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此地,即夕陽西下的若耶山溪,這里沒有宦海的浮沉,沒有世俗的塵囂,有的是長天碧水,有的是“云無心以出岫”、“夕陽無限好”,有的是“鳥倦飛而知還”、“深林人不知”。沉浸其中,形釋神凝,有如歸化。不禁產生了遠離官場、結束長年倦游生活的悲傷、返回大自然的渴望。這優美的山林牽動詩人早已潛伏的歸隱之情,可見其魅力之大了。
此詩五言八句,前四句已完全符合近體詩格律,表明了永明年間詩體變化的痕跡。中兩聯分別對仗,十分工整。體物已經入微。
上一篇:陸游《入瞿塘登白帝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勃《入蜀紀行詩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