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青山》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王士禛
晨雨過青山,漠漠寒煙織。
不見秣陵城,坐愛秋江色。
題目“青山”,指今南京市東南的青龍山。詩中提到的“秣陵城”,即古時的秣陵縣城,故址也在南京市內。作者在《香祖筆記》里稱,這首詩是他“少時在揚州”寫的。據《自撰年譜》,詩人二十七歲走馬就任揚州府推官的第二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因公事去過金陵。本詩可能就是這一年的作品。
這雖是一首小詩,但作者卻頗以此自豪。他在《香祖筆記》里得意地說,此詩是“一時佇興之言,知味外味者,當自得之”。全詩寫景:詩中描寫早晨秋雨之后,青龍山一帶霧氣彌漫,詩人的視線被密密織就的“寒煙”的帷幕遮住了,他不見居人不見城,于是坐下來觀賞秋江的景色。王漁洋自許的“味外味”究竟指的什么?創作此詩的當年,詩人編選唐人五七言絕句為《神韻集》(已佚),其“神韻說”開始形成。所謂“味外味”,就是指微妙而超詣的情趣(“神”),含蓄而深長的意味(“韻”)。作為其詩論的體現者,盡管是小詩一首,漁洋自然也要珍愛的。這和他把同時作于揚州任上的小詞《浣溪沙·紅橋》視為得意之作的情形差不多。
在這首詩里,寫山水不取近景,不作特寫,不施重彩,呈現出一種淡遠的色調。在曉霧山嵐的籠罩下,秣陵城看不見了,詩人卻悠然獨坐,矜平躁釋,靜觀秋江之美,從而構成一種閑適、沖默的意趣。必須指出,漁洋心境獲得寧靜,他的感情的凈化,是以“不見秣陵城”為前提的。正因為暫離了喧囂的城市,眼不見蟻排蜂擁的人群,詩人才得到了“坐”的悠閑和“愛”的享受。漁洋初入仕途,就被命擔任要直接面臨“鞭撻黎庶”的刑官。法庭上那一片“敲撲喧囂”之聲,使這位正直、善良的少年推官難以容忍; “牒訴倥傯”的法吏生活,使“性愛山水”的詩人十分厭惡。但是他無法擺脫自己的難堪處境,也不可能對當時政治流弊有所針砭。他于是留連山水景色,借大自然的美來消融胸中塊壘。這首小詩的“味外味”,它的“神”和“韻”,就應當作這樣的理解。
上一篇:肖雄《雪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維《青溪》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