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yuǎn)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這首詩,從題目看很象古樂府,實際上卻是一首七絕,而且是中晚唐七絕的佼佼者。
全詩四句,似四個鏡頭拍攝出的四種景物。第一個鏡頭中出現(xiàn)的是女子的臥室:鑲嵌著銀飾的象床,床上鋪著密紋編織的涼爽光滑的竹席,精致的臥具上,卻空不見人。第二個鏡頭由室內(nèi)轉(zhuǎn)向室外,出現(xiàn)的是夜空:夏末秋初,皓月當(dāng)空,天清如水,唯有幾縷白云在悄悄地移動,似乎怕驚動這夜的靜謐。第三個鏡頭,以聲傳形,遙遠(yuǎn)的天際,雁陣驚寒,由北而來,南飛而去,聲聲唳鳴,漸遠(yuǎn)漸消。第四個鏡頭又拉近眼前,復(fù)閣重樓,寂無音響,月移影動,一片空明。四個鏡頭。初視似毫不經(jīng)意地組接,實際上卻用心細(xì)密,巧妙地表現(xiàn)了題意。
瑟和怨,自古相連,《漢書·郊祀志》中就記載著“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的傳說。后來的詩歌中,瑟怨則往往用來表現(xiàn)離愁。這首詩自然也沒有離開這一題旨,但全詩既不明寫瑟怨,也不明寫離愁,又處處有瑟怨,處處有離愁。“夢不成”是全詩唯一明寫情思的三個字:生活中有缺憾,才欲尋佳夢;然而夜不成眠,連佳夢也難期。它淡淡地透露出女主人公對眼前優(yōu)裕生活的不滿意,給全詩罩上獨居、孤寂的氣氛。而且,還隱扣題意,暗示了女主人公“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的動向,使后三個鏡頭構(gòu)成的境界變得美妙而又朦朧,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余地:它們是女主人公中夜憑欄奏瑟時的所見、所聞、所處的環(huán)境?抑或是瑤瑟彈奏出來的行云流水、哀婉凄絕的樂聲的形象描繪?但不管怎樣領(lǐng)會,都可從中深深體味到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孤寂,那瀟湘女神般的痛楚幽怨,那“愿逐月華流照君”的渴望。曹丕《燕歌行》中也寫到女子的“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但詩中卻直露地點出“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曹植《七哀》中發(fā)句空靈: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但緊接著就坐實了: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而這首詩中,卻是景中含人物形象,景中含琴聲,景中含心態(tài)、感情。高樓獨居的女子彈奏瑤瑟時所表達的思君不見的情懷,全憑早秋月夜非常清靜的景色、氛圍得以襯托、渲染。
濃郁的詩情,朦朧的意境,就是這首詩最大的特點。
上一篇:《瑤池·李商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畫鷹·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