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唐詩賞析,《石壕吏》原文與注釋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①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②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⑤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⑥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⑦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⑧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注釋】 ①逾: 翻過,越過。②一何: 多么。③附書:托人帶書信。④長已矣: 永久地完了。⑤乳下孫: 還在吃奶的小孫子。⑥嫗: 年老婦女的通稱。⑦備晨炊: (為士兵) 煮早飯。⑧泣幽咽: 遠處傳來的哽咽哭泣之聲。
【鑒賞】 這是一首揭露官吏橫暴、反映人民遭受戰亂苦難的情景詩。
唐肅宗乾元二年 (759) 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史叛軍安慶緒部于鄴城 (今山西鄴縣),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士卒傷亡慘重。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詩人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 (今陜西華陰縣) 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 “三吏” 與 “三別” 六大名篇。“石壕吏” 是 “三吏” 中的第一篇。
前四句為第一段。首句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澳骸?字和 “投” 字值得細品,不宜輕易放過。古代旅人都要 “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荒馬亂的動蕩年月。而詩人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靠到一個小小的石壕村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很富于暗示。可以設想: 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 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 或者還有其他原因。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烘托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次句則是全詩的綱,以下情節都是從這里生發出來的。不說點兵、征兵、招兵,而說“捉人”,已經有了在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個“夜” 字,含蘊更為豐富。一是表明官府“捉人” 之事時常發生,老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二是表明縣吏 “捉人” 的手段狠毒,趁老百姓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三是表明官吏 “捉人” 之爛,兵丁應該是男性壯丁,現在是捉人,則不分男女老幼皆在可 “捉” 之列。同時,詩人是 “暮” 投來的,從 “暮” 到 “夜” 已過了好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休息了。所以下面的事態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三、四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 “捉人” 之害,晝夜不安,即使夜深人靜,一聽到門外有點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 “捉人” 了,老翁立刻 “逾墻” 逃走,由老婦去開門周旋。
接下來的十六句為第二段。五、六兩句概括、形象地寫出了 “吏” 與“婦” 的尖銳矛盾: 一 “呼” 一“啼”、一 “怒” 一 “苦” 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嫗以下的長篇述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皨D啼一何苦” 是 “吏呼一何怒” 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的 “呼” 與 “怒”,全力描寫婦的 “啼苦” 與結果,而吏的 “呼怒” 自見?!奥爧D前致詞” 句承上啟下,而聽是詩人在聽?!爸略~” 是老嫗 “苦啼” 著回答縣吏的 “呵問”。讀下面十三句的 “致詞”,千萬別以為是老嫗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坐在那里洗耳恭聽; 實際上 “一何怒” 與 “一何苦” 不僅發生在事件的前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詩人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描寫得細致入微。八至十二句是致詞的第一個層次??梢韵胍娺@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呵問訴苦的。此前詩人已用次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 時,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沒找到一個男丁,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 老嫗于是苦訴出 “三個兒子都拉去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打仗戰死了?!?也許縣吏呵斥她在撒謊,老嫗還把書信交給縣吏看。總之,“存者偷生、死者長已”,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 “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的人了?快交出來!” 老婦又針對這一斥問苦訴: “沒別的人了,只有一個吃奶的孫子?!?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 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 老嫗先說了“家里再沒人了”,而在此關鍵時刻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了縣吏怒吼聲的驚嚇,哭出了聲來,掩口也不頂用??h吏抓住了把柄,威逼道: “你是在撒謊,不是還有個孩子在哭嗎?” 老嫗不得已,這才說道: “只有個孫子啊! 還在吃奶呢,小得很!” “吃誰的奶? 總有個母親吧! 還不把她交出來!” 老嫗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 “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后,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連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沒有,穿得破破爛爛的進進出出,怎么好讓你看見呢? 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嫗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了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氣雖然衰微,請求跟你們連夜趕到河陽前線應急,還可以為作戰的士兵做早飯?!眿D、吏的對話到此結束,最后是縣吏竟然同意老嫗赴役,不再怒吼了。
尾四句為第三段。既照應前四句所涉及的人物,又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詩人的感受?!罢Z聲絕” 表明老嫗已被抓走; “泣幽咽” 是說兒媳婦在低聲哭泣哽咽。此時老翁尚未回來?!耙咕谩?二字,反映了老嫗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 “如聞” 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 “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了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夜久” 未能入睡,不知什么時候才打了一會盹兒。收尾兩句于敘事中飽含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嫗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嫗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一個人作別登路。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后人有評此詩者說: 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如此,民不聊生極矣! 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盡壯丁,及老弱婦孺,把人民整成這個樣子,統治者的寶座也確屬岌岌可危了。詩人面對當時現實,如實地揭露了政治的黑暗,發出了石壕吏夜間亂捉人的呼喊,這是值得高度評價的。
本詩的藝術表現最大的特點是精練,事長言短。全詩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且愛憎強烈,傾向鮮明,寓褒貶于敘事,既節省了筆墨,又毫無概念化的感覺。全詩僅一百二十字,卻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上的復雜矛盾與沖突,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詩賞析,《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韓愈·石鼓歌》唐詩賞析,《石鼓歌》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