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泌
空江浩蕩景蕭然,盡日菰蒲泊釣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綠楊花撲一溪煙。
情多莫舉傷春目,愁極兼無買酒錢。
猶有漁人數(shù)家住,不成村落夕陽邊。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于春天去桂州(今廣西桂林),渡洞庭遇風,阻滯途中,此詩即作于此時。
詩的前四句寫景。首二句描寫環(huán)境,渲染氣氛。首句說連日大風,水上沒有船只航行,只剩下一片白浪,景色蕭條。“浩蕩”,謂江寬水盛,然而江面愈是寬闊,愈見孤寂。次句謂船因風阻停泊于港汊,終日撲入眼簾的只是菰、蒲。“菰蒲”為生長于淺水處的水生植物。三、四兩句寫出了具體的地點、季節(jié)。“青草”,指“青草湖”,在今洞庭湖的東南部。詩題中說“洞庭”,而此處又寫“青草”,是因為兩湖相連相通的緣故。“浪高”,足見風大。“三月”,已是晚春季節(jié)。“撲”字寫盡楊花隨意紛飛之狀。“一溪”,指整個水面。因此,暮春三月渡洞庭,楊花已是紛紛揚揚撲向水面,在紅日西沉,夜色降臨之前,遙望湖面,迷迷濛濛,一派煙景。四句詩宛如一幅湖上晚春圖。
面對洞庭凄清、空寂的暮春景色,詩人感物生情。五、六兩句轉(zhuǎn)入抒情。“情多”,當指愁情之多。凌亂的楊花隨風而飛,給詩人平添了無限憂愁,自然使詩人“莫舉傷春目”。“愁”本不可數(shù),加上“極”字,詩人的滿腹愁緒可知。愁情既如是之甚,當然想借酒澆愁,無奈身無分文——“兼無買酒錢”。真是愁上加愁,惱人的愁緒纏繞心頭,無處可以打發(fā)。這兩句接前四句寫景而抒情言事,轉(zhuǎn)承自如。情從景中來,極言凄苦煩悶孤寂傷感的心情。為了增強這幅“晚春圖”畫面的效果,深化詩篇的意境,末二句又轉(zhuǎn)為寫景,勾勒出暮春洞庭湖畔晚景。假如湖岸上是人聲喧鬧、漁家忙碌、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或許可以減少幾分孤寂。可眼前卻是夕陽沉沒在煙霧凄迷的楊花間,湖岸上只住著稀稀落落的幾家打漁人家,不成村莊。正如李雯《虞美人》詞所說的“生怕落花時候近黃昏”。水上、岸上構(gòu)成了一片蕭瑟的晚春景象。
這首詩首聯(lián)、頷聯(lián)、末聯(lián)寫景,頸聯(lián)抒情言事。經(jīng)過景——情——景這一反復,詩意更深一層。言情景以風韻勝,這是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詩的格調(diào)寥落沉郁,頷聯(lián)對仗工整。通篇詩不曾出現(xiàn)“風”字,但,“泊釣船”、“浪高”、“花撲”的畫面,顯然由風所致。作者運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突出了詩題洞庭阻風。
夜泊洞庭湖邊港汊,故有“綠楊花撲一溪煙”句,否則風景全不合矣,玩末句自明。(沈德潛《唐詩別裁》)
上一篇:《洛橋晚望·孟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潤州二首(其一)·杜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