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納富瓦·不完美是一種突破》中外哲理詩賞析
必須摧毀、摧毀、摧毀,
只有拯救才值得付出這般代價。
毀掉大理石上那赤裸的表皮
才會造成一切形式一切美。
熱愛完美因為它是一道門檻,
但更要否定這早已馳名的完美,
遺忘這死去的完美,
不完美是一種突破
現代法國詩壇,經過帕那斯派、象征派、超現實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幾度翻新,確實展現出五彩紛呈的多樣性,但籠罩著非理性色彩,卻是它們共同的特征,并且是一時法國詩風的主流。惟有40年代崛起的新詩人博納富瓦,雖屬超現實主義詩人之列,也不乏象征手法,但其詩中理性的思考,哲理的蘊含,卻是其他詩人所無法比擬的?!恫煌昝朗且环N突破》一詩,最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征,可以說是一首典型的象征性哲理詩。
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著。發展是絕對的,穩定是相對的,這是早就為人們所共識的一條樸素的真理?!安黄撇涣ⅰ保安蝗涣鳌?,這又是人們常見的一種客觀現實。就后者而論,誰都知道,一塊完整的布,如果不把它剪裁成一片片碎料,就無法做成另具形態的新裝。一顆種子,如果不突破它的外殼,就不能發芽,就不能誕生一個新的生命。破壞了舊的,才能創立出新的,這本身是一個否定的過程,而這種否定,表面看來是破壞,實質上是建設新事物的前提條件。當這兩條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真理經詩人博納富瓦融合在一起,凝聚為優美的詩句,提煉為警世的哲理格言時,不僅令人耳目一新,引起重大的思想震動,而且給人以睿智美的藝術享受。為了強調“不破不立”, “完美”和“不完美”的相對性和辯證關系,詩一開始就高舉不破不立的大旗,大聲疾呼道:“必須摧毀、摧毀、摧毀,/只有拯救才值得付出這般代價”。連用三個“摧毀”,并且前面貫以“必須”,可見詩人摧枯拉朽意志之堅決。為什么詩人要再三呼吁“摧毀”呢?原因就在于“摧毀”是立新的前奏,它是一種“拯救”,而不是“扼殺”。為了擺脫“落后”和“已無生命力”的舊事物,必須付出,也值得付出“摧毀”舊事物的代價。詩句斬釘截鐵,鏗鏘有力,象重錘敲打著人們的心扉,使人們從因循守舊中,滿足現狀茍且偷安中驚醒。這里特別要提醒人們注意的是,詩人比常人更加高明的是,他對某一美好事物,既承認它“完美”,又不承認它“完美”,特別是能從上述兩條真理中,提煉出“不完美是一種突破”的警世格言,從發展的觀點,從更高的層次和境界,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不完美,從而引出“突破”之新意,實在是慧眼獨具的高見。試看客觀世界一切事物運動的軌跡,完美的形態確實是相對的,而不完美的形態卻是絕對的。舊的完美前面,總是新的完美在等待著人們去創建。而新的完美一旦建立,就應當看到它還有不完美之處,需要人們去摧毀,去突破,以贏得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的完美。如是,社會才會不斷前進,事業才會不斷發展,文藝才會不斷創新……固守已創造的成績,滿足已取得的成就,視一種“完美”為永恒,恰是停止的觀點,阻礙事物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幾千年人類的歷史,難道不是一再從正面和反面在證明著這兩條真理嗎?為了形象地說明這兩條真理,也就是詩中首句提出的“必須摧毀”的道理。詩中接著寫道:“毀掉大理石上那赤裸的表皮/才會造成一切形式一切美?!笔堑?,一塊天然的大理石,不過只是一塊石頭而已。但是經過敲打雕鑿,它便會變成千姿百態的藝術珍品:或是栩栩如生的人物肖象,或是莊嚴華美的建筑群體,或是繁茂的花草樹木,或是惟妙惟肖的飛禽走獸等等“一切形式一切美”。這是形象的比喻和描繪,雖有哲理在,卻不是哲理的理性闡釋。接著形象的描繪,詩句轉向理性的說明,以強化哲理詩的論理色彩。詩中寫道“熱愛完美因為它是一道門檻,/但更要否定這早已馳名的完美,/遺忘這死去的完美?!边@凝聚著深邃思想的妙語,是律動人生的精彩總結,也活現了人類發展的軌跡。換言之,人們應當視“完美”是一道門檻,前進中的一處驛站,創造新完美的起點。為此,必須對“已馳名的完美”持否定態度,把它看成“死去的完美”,遺忘它,摒棄它。惟有如此,才可能有所作為,去創新,去迎接新完美的誕生。這樣,詩從理論上再次闡述了它的中心思想:完美是無止境的,舊完美是死的完美,應當棄舊迎新,用新的內容去補充完美,充實完美,完善完美,創造新完美。否則,世界就停止不前了。可是發展是客觀規律,人們理應順應規律,促其更快的發展,象丁尼生呼吁的那樣:“讓這個偉大的世界永遠旋轉不斷改變陳規”吧!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龍點睛、點石成金的“魔句”。它告訴人們,面對“不完美”不應灰心喪氣, 自暴自棄,喪失前進的信心,而應對律動的人生抱積極樂觀的態度,視“不完美”為動力,是“突破”的導火索,使人的創造熱情燃燒起來,推動人們去創造新的完美。啟迪,激勵、鞭策、推動盡在此句詩中。丹納說:“富有生命的思想和坦率的激情,乃是一位真正的詩人所不可缺少的源泉?!辈┘{富瓦正是這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這首詩不但成為推動人們不斷地去創造新的完善,使社會永遠處于前進的律動之中,而且對人類自身的不斷完善,都是一個強大的精神動力,一個永恒的用之不竭的精神核反應堆!
上一篇:《歌德·上帝、心情和世界》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余光中·與永恒拔河》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