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
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本詩是杜牧重游潤州時所寫。“潤州”,六朝時為江南重鎮,治所在丹徒(今江蘇鎮江)。
首聯從登亭起筆,點明地點和季節。“向吳亭”,在丹陽市南。詩人重登此亭,居高臨下,向東眺望:潤州廣闊的土地呈現一片蕭瑟的秋色。衰草疏木,寒風清景,勾起他的愁緒。回想從前游覽時,放聲歌唱,躊躇滿志,哪象現在這樣惆悵。杜牧剛直敢說,以才略自負,對屈居下位,常怏怏不樂。秋日登高,原地重游,已得不到當年的歡樂;追憶往事,也只能加深思想的矛盾。這第一、第二兩句,一今一昔,一愁一歡,對比鮮明。
頷聯一轉,寫步出亭后,又由寺里來到橋邊。第三句游寺院。寺院里青苔滿地,罕見人蹤馬跡,似乎是隔絕塵世的地方。這一句按照語意應該是“寺里青苔無馬跡”。把“青苔”二字提到句首,是平仄的需要,也強調了寺院的僻靜。第四句是過酒樓。潤州水陸交通發達,商業繁榮,橋邊路口酒樓不少。綠水、小橋、寺院、酒樓,既有幽靜的處所,又有熱鬧的地方。詩人勾畫出江南城鎮的風貌。
頸聯從景物描寫,轉向對東晉、南朝風尚的評論,也反映了詩人自己的思想傾向。前后兩句互文,從文義看,側重在東晉。東晉、南朝都偏安江南。當時,佛道思想盛行,文人崇尚清談,喜歡喝酒,不拘禮法,言行曠達。身在江南的杜牧,對當年江南文人的“曠達”和“風流”,雖有所肯定,但卻無仿效之意:彼此之間,氣質不同,所處的時代不同。
尾聯是托古抒情。詩人登向吳亭遠眺,到各處游覽,心潮起伏,感慨萬千。“月明”二字指出了時間的推移和變化,并為聞笛和懷古創造了幽遠、清寂的氣氛。如果先寫聽到笛聲,再寫緬懷桓伊,就顯得平板,先寫“想桓伊”,再說明緣由,就突出了桓伊,加強了詩歌的吸引力。“桓伊”為東晉的刺史,擅長吹笛,當時被稱譽為“江左第一”。他曾參加決定東晉存亡的淝水之戰,大破前秦苻堅的南下大軍。“出塞”,漢橫吹曲名,曲調悲愁。如“下馬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梁橫吹曲辭·折楊柳枝歌》)“羌笛含流咽,胡笳雜水悲。”(張正見《隴頭水》)橫吹曲的歌辭又以寫征戰和邊功居多,如“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魏征《出關》)“寧知班定遠,獨是一書生。”(陳子昂《出塞》)由此,不難看出詩人的用心所在。詩人“想桓伊”,是也想與桓伊一樣做一番事業的,但卻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晚唐藩鎮割據加劇,杜牧曾寫《罪言》,主張消滅割據勢力。因此最后這個“愁”字,不但是曲調的愁,而且是詩人的愁;不但是個人的愁,而且是時代的愁。
這首七律寫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想。寫景、抒情和議論互相交叉著,縈回曲折地緊扣并深化了這個“愁”字。寫得跌宕有致,整密精深,體現了杜牧詩歌俊爽清麗的特色。
上一篇:《洞庭阻風·張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淮上與友人別·鄭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