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企明
黑云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月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古題,古詞稱美洛陽令王渙的德政,與雁門太守無涉。梁代蕭綱開始用這個古題,題詠邊城征戰。李賀繼承蕭綱的傳統,用這個古題寫作時事,反映中唐時代發生于河北易水附近的一場平叛將士與叛亂藩鎮之間的激烈戰爭,歌頌了他們為維護國家統一而英勇戰斗的愛國精神。
中唐時代,藩鎮勢力日益惡性擴大,常常對抗中央,形成割據局面,與宦官專權共同成為當代兩大社會癥結。元和四年,成德軍留后王承宗叛,攻打易州、定州,河東節度使范希朝、義武軍節度使張茂昭等奉命平叛。詩人非常關心國家命運,當他獲悉發生于河北易水附近的討伐叛亂藩鎮的消息以后,便寫下這首詩。詩的前半首,著筆于守城將士。開端二句,描寫叛軍攻城的情景。“黑云壓城”,形容攻城叛軍蜂擁而來,塵土飛揚,象黑云一樣,大有傾壓城郭之勢,形象地表現了叛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的氣象。黑云,語出《晉書·安德王延宗傳》:“周軍圍晉陽,望之如黑云四合。”“甲光向月”,描寫守城將士臨危不懼,嚴陣以待,月光照在他們的戰甲上,閃耀著魚鱗般的光彩。“向月”,有的本子作“向日”,宜從“向月”。本詩暗用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金波麗鳷鵲”,指月光照在戰甲上,發出金色的光彩。三、四句,分別從“聽”和“見”,“白天”和“夜晚”兩個方面,描寫兩軍的一場鏖戰,充分渲染出戰斗激烈的氣氛,表現出守城將士們為了維護祖國統一而浴血奮戰的精神。燕脂,同胭脂,象喻戰士的鮮血。月光下,鮮血凝成紫色,與長城的紫褐的土色混在一起。長城素有“紫塞”之稱,見崔豹《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矣。”
詩的后半首,著筆于平叛的援軍將士。五六句,描寫平叛將士在寒夜迅速向易水進軍,救援守城將士。晚上風大,所以“半卷紅旗”,防止發出響聲,驚動敵軍;寒夜霜重,鼓聲不起。“易水”,在易州、定州之間,即今河北易縣、定縣境。“聲不起”,語出《漢書·李陵傳》:“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然而兩者用意不同,《漢書》謂士氣不振,本詩乃指天冷霜濃,鼓受濕而聲低抑。結尾兩句,詩人熱情地贊揚了平叛將士們“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決戰精神。君,指君王。黃金臺,為戰國燕昭王所筑,昭王曾在臺上放置千金,招延天下的人才,故稱“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易縣附近。《文選》鮑照《放歌行》李善注:“《上谷郡圖經》,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黃金臺上意,便是君王重用人才的情意。玉龍,指寶劍,唐人詩中常見,王初《送金秀才渴池州吳都督》:“劍光橫掃玉龍寒”。
本詩八句,不調平仄,押仄聲韻,是一首七言古詩。全詩運用色彩濃重的語言,點染戰場的悲壯氛圍,有聲有色,直接描寫戰斗場景和將士的形象、心態,表現并謳歌了守城將士和平叛將士的英雄群體。詩人善于熔鑄詞語,將“金鱗”、“紫塞”等詞匯極其巧妙地融入詩句中,援引黃金臺的典故,描寫發生于易水邊的戰爭,以表述平叛將士報效朝廷的心意,用事非常貼切。沈德潛評此詩說:“字字錘煉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唐詩別裁集》卷八),確是不刊之論。
上一篇:王步高《隴西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豐家驊《顧寧人關中書至》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