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雜詩》大概原本無題,編集時名之曰“雜”,如同后來的“無題”詩一樣。它所寫的雖然是生活小事,所表現的高情逸趣卻不同凡俗。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本是正常的情感。一個久客異鄉的人,突然遇到了故鄉來人,最為迫切的自然是關于故鄉的事,所以禁不住發問。要問的事情很多,如家鄉的變化,親友的安好等,但詩人對這些卻都不問,而問起家中窗前的梅花: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而且問的口氣很鄭重,這就使人覺得奇怪,不易理解。而這卻正是作者情趣高雅之所在,透露出他的脫俗超凡的興致。從此也可見這位故鄉來人也決非一位茍茍營營之輩,不然,他顧及不到梅花開未,必然無言以對。所以,從其所交,也更可看出作者的高情雅致。
這首小詩就藝術構思來講,是十分別致的。前兩句平平敘出故鄉來客,后兩句發問卻只及梅花。這似乎顯得過于突兀,但作者曲折深沉的情感卻正是借這種突兀的結構得以傳達,愈是突兀,則愈顯得感情深沉強烈。其實,這種寫法在古人詩中并不鮮見。傳為晉陶淵明所作的《問來使》即云: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我居南窗前,今生幾叢菊?”其后宋代王安石的《道人北山來》詩: “道人北山來,問松栽東崗,舉手指屋脊,云今如許長。”但趙松谷說: “淵明、介甫二作下文綴語稍多,趣意便覺不遠。右丞只為短句,一吟一詠,更有悠揚不盡之致”(《唐宋詩舉要》引),對此詩更表贊賞。此詩寥寥幾句,用意之間張弛相輔,不多贅一字一意,雖然結構突兀,情感驟涌,畢竟在情理之外顯出了意趣自然。而這正是此詩高妙之所在。
寒梅外不問及他事,妙甚! “來日”二字如面對語。(鐘評) (鐘惺、譚元春《詩歸》)
陶淵明詩云: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幾叢菊?!蓖踅楦υ娫疲?“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舉手指屋脊,云今如許長?!迸c右丞此章同一杼軸,皆情到之辭,不假修飾而自工者也。然淵明、介甫二作,下文綴語稍多,趣意便覺不遠;右丞只為短句,一吟一詠,更有悠揚不盡之致。欲于此下復贅一語不得。(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卷十三)
上一篇:《未展芭蕉·錢珝》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憑箜篌引·李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