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
花月樓臺近九忂,清歌一曲倒金壺。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
此詩所寫亦不外乎羈旅思鄉(xiāng)之情,是多少詩人寫濫了的題材,然而此詩卻不落俗套,寫出了新意。他選取盛宴這一具有啟發(fā)性的特定場景,又通過席間歌女演唱的描述,把此種情感寫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首聯(lián)“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先敘明月高懸,燈火萬家;繼寫高樓盛宴,歌清酒酣。整個畫面,由遠而近,步步引入,不但交代了時間、地點、環(huán)境、人物,而且虛實相間,把那種熱鬧的氣氛也渲染出來了。鮮花明月,春風酒樓,此情此景,本該陶然自樂,把一切的人間煩惱全拋棄。卻不料“花近高樓傷客心”(杜甫《登樓》),即便是在如此歡樂的時刻,詩人也難以排遣心底的寂寞。京城雖為繁華之地,目下亦不乏歡歌笑語,然終非故鄉(xiāng)。此兩句,平實寫來,卻字字有情。從燈紅酒綠的描述中,讀者感受到的卻是詩人深沉、凝重的凄楚之情。真所謂“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
三、四句進而抒情。詩人的筆鋒由場景的描繪轉(zhuǎn)向人物內(nèi)心的剖析。通過聽歌時“江南客”微妙的心理變化,抒寫漂泊異鄉(xiāng)的客恨離愁。
看來此位歌女亦非等閑之輩,她的歌唱顯然是傾注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致使聽歌者不由自主地受到感動。這種感情上的共鳴,是比“酒”更能“醉”人的。可不是嗎? “清歌一曲”已撩動了詩人思鄉(xiāng)的情懷,倘若還要唱起效鷓鴣“行不得也哥哥”之聲的《鷓鴣曲》來,讓這位“江南客”再聽下去,只怕是不能自已了。未聽情先怯,故而招呼歌女,鄭重地請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這一舉動,透露了詩人內(nèi)心的難言之隱,讓讀者再一次感受到詩人心靈的重負,從而使詩篇產(chǎn)生了動人心弦的藝術(shù)效果。
此外,詩人將詩贈給歌者,亦有其苦心在。所寫聽歌后的如醉如癡之狀,未必全是為了稱贊女子的善歌,“心有靈犀一點通”,人間知音難求,如今既有這種心靈上的相通,何不引為知己?而此種企求,恰恰是異鄉(xiāng)之客寂寞心理的反映。故而,詩人又從另一個側(cè)面深化了詩歌的主題,把詩人的情懷抒寫得更加充分,更加深沉。
鄭都官以《鷓鴣》詩得名,今即指“煖戲煙蕪”云云之七律也。此詩殊非高作,何以得名于時?鄭又有《貽歌者》云: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此雖淺,然較彼詠《鷓鴣》之七律卻勝。(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
聽歌縱酒,本以排遣客愁。丁寧歌者,勿唱《鷓鴣》江南之曲,動我鄉(xiāng)思,正見其鄉(xiāng)心之深切也。(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
上一篇:《已涼·韓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度大庾嶺·宋之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