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贈畫師①》原文與賞析
風生白下千林暗②,
霧塞蒼天百卉殫③。
愿乞畫家新意匠④,
只研朱墨作春山⑤。
【注釋】
①魯迅日記1933年1月26日載:“為畫師望月玉成君書一箋云:風生白下千林暗……”。望月玉成是日本畫家,當時正在中國作畫。
②白下: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北。唐武德八年(625)改江寧縣為金陵,九年(626年)又改金陵為白下,后為南京的別稱,此處即指南京。
③百卉:百種花草,這里指代一切進步的文藝事業和具有生機的事物。殫: 盡,指枯萎、凋零。蒼天: 指春天。《爾雅·釋天》: “春為蒼天。”
④意匠: 陸機《文賦》: “意習契而為匠。”此詩中指藝術創造上的構思。
⑤朱墨: 紅色顏料,如銀朱等。
【析】 魯迅作此詩時,正值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的高潮時期。在對革命根據地實行極端殘酷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的同時,國民黨還對左翼進步文藝陣營實行“文化圍剿”,對革命文藝工作者殘酷鎮壓。如1932年11月,國民黨中宣部公布的《宣傳品審查標準》,把凡是宣傳共產主義、要求抗日的進步書刊,認定為是“危害中華民國”,一律絕對禁止。1932年秋,上海反帝同盟被破壞,到會的人被當場槍殺。在這樣的白色恐怖的形勢下,魯迅不畏強暴,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詩的前二句,就是對這種黑暗現實的形象描繪和揭露、“風生白下”指出了這股腥風來源于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中心南京,以下的“千林暗”、“霧塞蒼天百卉殫”,都是 “風生白下”所造成的直接的結果。在春天的季節里,本應百花盛開,生機勃勃,卻因國民黨的軍事和文化圍剿,和熙陽光被昏沉的霧靄遮蔽,造成百花凋零,令人痛心憤慨的局面。因此,這二句即成為30年代禁錮得比罐頭還要嚴密的黑暗中國的象征。
“愿乞畫家新意匠”二句,表現的則是詩人對美好理想的熱烈向往和期望。這里的“愿”,就是希望的意思,希望借畫家之筆“作春山”,來表達自己對于美好未來的憧憬,即是說,眼前的黑暗現實不過是短暫的,春天的生機是扼殺不了的,總有一天,廓清迷霧之后,那百花齊放,萬木爭榮,萬山紅遍的真正的春天就會到來!我們體會,這里說的“新意匠”,不僅僅指的是藝術構思,而且是既看到現實,又看到未來;既正視黑暗,更相信光明未來一定到來的深刻的洞察力,一種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
本詩突出的藝術特色是運用對比手法,作者高度概括,把那罪惡與正義、黑暗與光明、現實與理想形象地呈現于讀者面前。一邊是“千林暗”,“百卉殫”,嚴酷現實的凋零景象,另一邊是“新意匠”、“作春山”,生機勃勃的絢麗畫面。對比既是修辭手法,也是詩文常用的結構。在詩中,相反的畫卷構成強烈鮮明的對照,既形象又生動,具有十分強烈的感染力。
該詩的另一藝術特色是象征。詩的前部分象征著國民黨統治的黑暗、殘酷、腐朽、沒落。后部分象征光明、理想與未來。
上一篇:魯迅詩歌《贈日本歌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詩歌《贈蓬子》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