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宋金元文·蘇洵·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① 。”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② ,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③ 。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④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⑤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⑥ ,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⑦ 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注〕① “古人云”五句: 《史記·魏世家》: “蘇代謂魏王曰: ‘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雹? 遷滅: 滅亡。古代滅人國家,并遷去其傳國重器,故說遷滅。③ “趙嘗五戰于秦”二句: 《戰國策·燕策》: “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曰: ‘……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為語意所本。按蘇秦所言非實事。鮑彪注: “設辭也?!雹? “后秦擊趙者再”二句: 趙幽繆王遷二年(前234),秦破趙,殺趙將,斬首十萬。翌年,李牧為大將軍,在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大破秦軍。四年,秦攻番(pó婆)吾(今河北平山南),李牧又大破秦軍。(見《史記》的《趙世家》及《廉頗藺相如列傳》)⑤ 邯鄲: 趙都,今河北邯鄲西南。趙亡后,秦置邯鄲郡。⑥ 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秦虜趙王遷、陷邯鄲后,趙公子嘉立為王,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始與燕同被滅。時韓、魏、楚皆已亡,故云。革滅,除滅。⑦ 三國: 指韓、魏、楚。
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曾設“封樁庫”,把平定割據勢力所得的金帛存于庫中。他曾對臣僚說: “石晉割幽燕諸郡以歸契丹,朕憫八州之民久陷夷虜,俟所蓄滿五百萬緡,遣使北虜,以贖山后諸郡;如不我從,即散府財募戰士以圖攻取?!?《澠水燕談錄》卷一)趙匡胤這一計劃,因為龍駕歸天而未能實現,但已開了“賂契丹”的先聲。宋真宗時,契丹大舉南下,訂立了屈辱的澶淵之盟,歲賂契丹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時,西夏發動了同宋王朝的戰爭,結果歲賂西夏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葉三萬斤;契丹也再次大軍壓境,歲增賂契丹銀十萬兩、絹十萬匹。本文為《權書》十篇之一,是一篇借古諷今之作,為宋王朝賄賂契丹和西夏而發。正如何仲默所說: “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唐宋文舉要》甲編卷八引)
文章開門見山,斬釘截鐵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六國破滅,非兵(兵器)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边@是一種以否定加強肯定的句式。如果僅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而不冠以“非兵不利,戰不善”,語氣就會弱得多。“賂秦而力虧”二句,正面申說賂秦必亡;“或曰”數句,以答問的形式申說“不賂者以賂者喪”。當時賂秦的只是韓、魏、楚三國,作者統言“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顯然與歷史不合。這是論述中的罅隙,于是作者才借助設問自答的形式,指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樣既彌合了論述中的漏洞,又堅實、深化了論點,使論點無懈可擊。所以首段不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還提出了兩個分論點,以下就是對這兩個分論點的具體發揮。
二、三兩個自然段,針對韓、魏、楚三國,闡述賂秦乃“破滅之道”。秦之獲地,一靠攻取,二靠受賂。兩相比較,受賂之地大大多于攻取之地。這就充分說明,強秦之利和三國之患,都不在戰而在賂。三國賂秦的目的是息戰,結果卻適得其反。作者先動之以情,祖宗之地來之不易: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北┥硭叮撤デG棘,言其創業之艱;尺寸之地,言其所獲甚少。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土地,卻“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芭e以予人”與“尺寸之地”形成鮮明對照,“不甚惜”、“如棄草芥”與“暴霜露,斬荊棘”形成鮮明對照。這樣的子孫,真是不肖子孫!割城是為了換得“一夕安寢”,但茍且并不能偷安: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边@是用目的和結果作對比。接著,作者又用“諸侯之地有限”與“暴秦之欲無厭”作對比,以“奉之彌繁”與“侵之愈急”作對比,以“抱薪救火”作比喻,進一步闡明“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宋王朝對契丹、西夏的賄賂,也正如抱薪救火,薪不盡而火不滅。即使賄賂日增,由數十萬增至數百萬,仍不能滿足其欲望。
第四自然段針對齊、燕、趙三國,闡述“不賂者以賂者喪”。這里,作者分析了齊、燕、趙三國滅亡的具體原因。齊國亡于“與嬴(猶言親秦。嬴,秦姓,此作為秦的代稱)而不助五國”?!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份d,齊相“多受秦間金”,“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所以“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國亡于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 “秦王覺,殺軻,使將軍王翦擊燕?!斞嗤跸?,卒滅燕。”(《史記·燕召公世家》)趙亡于受讒誅大將李牧。趙王遷七年(前229),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行賂趙王寵臣郭開,使進讒言,謂李牧等將反。翌年,趙王使人捕斬李牧,廢司馬尚。后三月,王翦急攻趙,大破之,虜趙王遷,遂滅趙。(見《史記》:《趙世家》及《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者從正面分析了不賂秦的齊、燕、趙三國滅亡的具體原因后,又從反面作假設之詞: “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边@又進一步證明齊、燕、趙非亡于用兵抗秦,而是齊亡于不用兵抗秦,燕、趙亡于用兵抗秦之術有誤。齊國因“五國既喪”而亡,燕、趙因“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戰敗而亡”,這不正是“不賂者以賂者喪”嗎?
第五段針對六國破滅的教訓,為六國設圖存之道。一是重用謀臣,“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二是禮賢下士,“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國聯合,“并力西向”。如果這樣,秦國就不得安寧,連從從容容吃頓飯也不可能。陶望齡認為: “封謀臣,禮賢才,以并力西向……可謂至論?!?《三蘇文范》卷二引)但是,六國之君,計不出此,最終導致了自身的滅亡。
文章最后一段把宋王朝同六國作比較: 六國皆諸侯,勢弱于秦,猶可“不賂而勝”;宋王朝據有天下,勢力遠比契丹、西夏強大,卻重蹈六國覆轍,可謂連六國也不如。袁宏道說: “末影宋事,尤妙。”(《三蘇文范》卷二引)妙就妙在引而不發,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了深思的余地。而全篇行文縱橫恣肆,論斷斬釘截鐵,語言質樸簡勁,最能代表蘇洵論辯文的風格。
上一篇:《古文觀止·《禮記》·公子重耳對秦客》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