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這是一首漾溢著濃郁隱逸情趣的五言律詩,在唐時已廣為流傳。
常建和王昌齡是在開元十五年(727)同科進士及第的好友,兩人交誼很深。王昌齡在安史亂時返回江寧一帶,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常建《鄂渚招王昌齡張僨》詩,有“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飛,音書固難聞。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等句。作此詩時,常建在鄂州(即今武昌),王昌齡被貶在龍標(今湘西),所以說“楚山隔湘水”。整首詩充滿對王昌齡因受讒被謫的同情與懷念。王昌齡出仕以前,曾隱居石門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常建曾任職的盱眙即今江蘇盱眙,與石門山隔淮河相對。此詩正以宿王昌齡隱居處為題,寫兩人友誼。
首聯寫王昌齡隱居所在。“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王昌齡隱居處,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門山,溪水盡頭處。詩人眼前所見,別無他物,只有白云一片。齊梁間隱士陶宏景曾對齊高帝說: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成了隱者居處的標志。作者唯見孤云,足見王昌齡現在不在。“孤云”更顯示隱者的清風亮節。
中間兩聯寫詩人夜宿王昌齡隱居處所見所感。頷聯“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詩人宿在此處,舉頭望去,松樹梢頭,一彎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君”指王昌齡。說王昌齡雖不在這里了,明月多情,卻仍來陪伴著他的客人。王昌齡隱居處清貧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是說夜宿茅亭,看見窗外團團花影,錯落斑駁;而到院子里,則看見蒔養的各種藥草,依然生長得很好,只是由于長久沒有人來往,路邊已長滿了青苔。這似乎只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其實字里行間流露了詩人對王昌齡沒有堅持退隱的惋惜心情。
常建和王昌齡雖然同科進士,但仕途遭遇不一樣。常建只做過盱眙尉,不久即辭官歸隱。王昌齡隱居是在三十七歲中進士以前。登仕途之后,雖屢遭貶謫,卻沒有想再退隱。常建途經他早年隱居之處,想到他仕途奔波之苦,不免對他表現出一種惋惜和期待的情味。
尾聯就寫詩人自己的歸志以及對朋友的諷勸: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鸞鶴群”用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群,往來盡仙靈”語,與鸞鶴合群,與仙靈為伴,即表示要終身歸隱。這里表達了詩人自己的心志,也有對朋友的期待。“亦”字很妙,此時王昌齡已登仕途,常建卻借贊揚王昌齡歸隱之處,說我也要跟隨你一起歸隱。這是故意這樣說,是對王昌齡一種善意的諷勸。這是本詩的主題所在,是與題目《宿王昌齡隱居》的意思相合的。也即是說,常建是在招王昌齡歸隱,與本文開頭所介紹的《鄂渚招王昌齡張僨》一詩同其旨趣。
這首詩看似平淡,而意蘊深長。常建巧妙地通過描寫、贊賞王昌齡隱居的舊地,對王昌齡過去的隱逸生活和高尚情趣加以熱烈的贊美,同時對他沒有堅持退隱初衷表示惋惜,希望和他共同歸隱,與鸞鶴作伴。
清澈之筆,中有靈悟。(沈德潛《唐詩別裁》)
看此詩用字口氣,必是借宿時,昌齡適不在家,必有山中隱流招去,于合句可見。(徐增《說唐詩》卷十三)
上一篇:《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孟浩然》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寄東魯二稚子·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