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這首詩約作于開成元年(836)至會昌二年(842)之間,根據有二:其一,開成元年(836)秋,禹錫患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纏身。本詩有“扶病”之句,與其身體狀況符合。其二,會昌元年(841)禹錫作《秋聲賦》,其結尾與本詩之奮發不已的樂觀精神頗為一致。
這首詩詩人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歌。自宋玉吟出“悲哉秋之為氣也”之句起,悲秋幾成為詩賦吟秋的傳統內容,秋風簡直成了苦、寒、陰、冷的象征。許多文人在失意困窮時,一提起秋風,往往離不開慨嘆身世的凄涼,表達對生的哀怨和死的依戀。劉禹錫這首《始聞秋風》反其意而用之。一二句詩人代如通人意的秋風設辭:她深情地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依依惜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來共話別情?!熬笔乔镲L稱作者; “我”是秋風自稱?!翱袋S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不從審美主體的觀感起筆而從審美客體的“感受”起筆,這一“反客為主”之法,巧妙地化悲為喜,化敵為友,化冰冷為清涼,將肅殺凄厲的秋風,化作了有知有情的天使的形象。不僅讓人體會出“始聞秋風”之義,緊緊扣題,而且讓人清楚地看到秋風與詩人原是故舊,秋風對詩人很有感情。這就極為含蓄而別致地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三、四兩句是詩人自己的答辭。詩人道:五更時分,一聽到那久違的颼飗聲,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風韻依舊;再看看我自己,經一年的奔波勞苦,顏色已改,在鏡中可以看出來?!拔逡埂?,把一夜分為五刻,即甲、乙、丙、丁、戊五夜,也就是五更。“颼飗”,風聲。前一句正面點出“始聞”,后一句寫由此生發的感慨。這兩句與一、二兩句照應,構成一個和諧優美的詩的意境。風聲而由“枕前覺”得,將細膩的心理感受描繪得真實而有生活氣息; “顏狀”全來“鏡中”,把詩人老病憔悴之態寫得逼真而有詩味。詩作至此,頗有悲秋之意襲來,似將重落前人窠臼;然而五、六兩句用力一轉,又別開生面。作者選取“馬思邊草”、“雕眄青云”兩個富有生氣的鏡頭,描述秋風給大地帶來的轉機?!叭?,即卷曲的毛(馬病則毛拳)?!八邸保短圃娯炛椤吩疲?“凡籠鷹過夏,金眸困頓。”作者早年作品《學阮公體》詩中有句云: “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焙瓦@一聯相似。又晚年之《秋聲賦》云: “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盼天籟而神驚?!币彩菍ⅠR和鷹并提。這一審美趣味,乃是唐代社會通行的美學風尚。勇武剽悍的唐人,對駿馬猛禽有著特殊的感情。從王維《觀獵》、杜甫《房兵曹胡馬》、《畫鷹》,到李賀的《馬詩》,無不體現了這一時代美學思潮的大趨勢。本詩以此來表現審美主體的心理趨向,不僅是劉禹錫個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心境的自然流露,而且再現了中唐那日過中天的時代之普遍的社會審美心理。安史之亂后的中唐,并未就此一蹶不振;朝野上下,都還有著一股尚未熄滅的火樣的激情。這兩句境界開闊,氣勢奔放,將詩人奮斗不息的大志,寓寄在思念邊草而拳毛抖動的伏櫪老馬和斜視青云而睡眼微睜的在韝猛禽的形象之中,壯懷激烈,酣暢淋漓。也正是由于有見于此,詩人才在那籠罩歷史般的特定氣氛“天地肅清”中重新振奮。七、八兩句,活現出一個引吭高歌、豪情不減的詩人的自我形象。
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沈德潛《唐詩別裁》)
上一篇:《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嫦娥·李商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