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颋·汾上驚秋》唐詩賞析,《汾上驚秋》原文與注釋
蘇 颋
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①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②
【注釋】 ①河汾: 黃河和汾河。②搖落: 草木凋謝、零落。
【鑒賞】 這首五絕描寫作者在汾河上驚覺秋天的來臨,抒發其歲暮時邁的感慨,寓深意于寄興,是一首頗具特色的即興詠史詩。
汾河在今山西省境內,是黃河的支流,詩中所說的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黃河的一段。這河汾沿岸,便是漢唐以來的河東郡。郡治下有個汾陰縣 (今萬榮縣南)。漢武帝元鼎四年 (前113) 夏天,方士奏報祥瑞,在汾陰掘獲黃帝鑄造的寶鼎。武帝大喜,秋天親自來到汾陰,祭祀皇天后土,還和群臣在船中飲宴賦詩,作 《秋風辭》。
開元時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追步漢武帝之意。開元十一年 (723)二月,唐玄宗也來到汾陰祭祀皇天后土,并改稱汾陰為寶鼎縣。蘇颋其時任禮部尚書,從駕參加了這個祭祀盛典。蘇颋長期任朝廷要職,甚受玄宗器重。但在從駕祭祀之后兩天,蘇颋忽然被調離朝廷,尚未回京即直接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兩年后才又調回長安。這突然調離的消息使蘇颋甚感失意,于是寫下此詩托景寄情。
明了上述背景,就比較容易切實地理解本詩所蘊含的復雜心情,也可以深刻地體會到蘇颋所以采取這種虛虛實實、若即若離、似明似晦、欲言又止的表現手法的用意。
首二句化用了 《秋風辭》 的詩意: “秋風起兮白云飛,泛樓船兮濟河汾”,從而暗示著當年漢武帝到汾陰祭皇天后土的歷史往事,同時也使人聯想到今日唐玄宗效法漢武帝的作為,兩者何其相似,歷史仿佛在重演。這意味著什么,又啟示著什么,作者未予點破,而是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然而詩題卻明白地點出了一個“驚” 字,表明蘇颋的思緒是受了震驚的。是震驚于自己的個人遭遇,還是震驚于玄宗 “東施效顰”? 就全詩意境而言,應是即景自況。蘇颋在汾河上被北風一吹,一陣寒意使他驚覺到秋天來臨; 而他當時正處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叫他出京放任外省的閑職,恰如一陣北風把他這朵白云吹得老遠。這完全符合詩題標明的 “汾上驚秋”,背景復雜,意境也復雜。但讀者不難發現,這是在即景起興中抒發著歷史的聯想和感慨,在關切國家的隱憂中交織著作者個人的哀愁,可謂百感交集,愁緒紛亂。
后二句則明確地說穿了這種復雜心情。“搖落” 二字化用了 《秋風辭》 中“草木黃落” 的句意,又本于宋玉 《九辯》 中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的句意。“心緒逢搖落”,既指蕭瑟的秋風,又指自己失意的境遇,所以說 “逢”。紛亂的愁緒又加上蕭瑟的秋風,二者相遇在一起,所以叫“逢”。“秋聲” 為何 “不可聞”?秋聲即北風呼嘯的聲音,這種聲音是肅殺的,吹熟莊稼,吹黃草木,吹掉樹葉,所以 “不可聞”。聽了這肅殺的秋聲,只會使愁緒更為紛亂,心情更加悲傷。這明白表示了首二句所蘊含的復雜心情的性質和傾向。
本詩的表現手法和抒情特點是有寄托、有憂慮、有傷感; 但究竟寄托什么、憂慮什么、傷感什么,卻難以確切地肯定。作者久與政事,閱歷廣經驗多,熟悉歷史,預感到漢、唐兩個盛世皇帝之間總有許多不同,然而祭祀行為卻又極為相似,隱約地感到某種憂慮,然而自己一時又說不清楚,只能托于“驚秋”,幾年之后的“安史之亂”,印證了作者的隱憂。當時,作者只能用寫自身的失意來表達這種感覺和隱憂。恰因為這一點,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特點: 以形象來表示,讓讀者去領會。
上一篇:《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唐詩賞析,《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王維·洛陽女兒行》唐詩賞析,《洛陽女兒行》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