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憶舍弟》唐詩賞析,《月夜憶舍弟》原文與注釋
杜 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②
【注釋】 ①戍鼓:戍樓上的更鼓。杜甫時在秦州,城樓上有戍兵守夜,定時擊鼓。秋邊:一作邊秋,指秋天邊遠的地區,秦州遠離長安,故言“秋邊”。②未休兵:指安祿山已死,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再次攻陷汴州、洛陽等地,戰事激烈。
【鑒賞】 唐肅宗乾元元年 (758) 六月,杜甫出任華州司功。時安慶緒棄洛陽,唐軍得以恢復河南。乾元二年 (759) 春,杜甫曾暫回河南洛陽附近的陸渾莊。七月回華州,當地發生饑荒,他無力救災,乃棄官西去,入秦州。九月,史思明再度引兵南下,陷汴州,逼洛陽,山東、河南均處于戰亂之中。杜甫的幾個弟弟逃亡離散,戰事阻隔,音信全無,引起他無窮的憂慮和思念。此詩即這種思想感情的記錄。
首聯: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寫戰時邊地秋天凄涼境況。此時史思明叛軍進犯于黃河南北,西南吐蕃不時侵擾,秦州戰事緊張。報警的戍鼓聲響,實行夜禁,人行斷絕,這是所見。接著寫聽到一孤雁之聲,氣氛更為凄涼。“雁聲” 既點明秋季,又喻“兄弟雁行”、孤雁失群,聯想起兄弟失散,引發憶弟的情懷。
頷聯: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寫思鄉之情。意謂在這白露節的夜晚,詩人夜深久立,霜繁露重,望月思鄉,故鄉的月色一定是更加清麗明朗。這種幻中之感更加突出他濃重的鄉情。在這聯中,詩人將 “白露” 和 “明月”拆開倒用,增添了詩意的健峻和深穩。
頸聯: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在前兩聯寫 “月夜” 的基礎上,緊扣題目,寫“憶舍弟?!庇缮下摰摹八监l”過渡到這聯的“憶弟”,十分自然貼切。杜甫兄弟五人,他居長,四個弟弟名穎、觀、豐、占。此時杜甫身邊只有小弟杜占。其余三個分散在河南、山東,正是戰亂之區,故說兄弟分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難料,大有“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之境況,令人傷心斷腸。此聯概括了安史之亂中廣大人民飽經憂患、骨肉分離的痛苦遭遇。
尾聯: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上聯 “憶弟”,進一步抒寫內心憂慮之情。兄弟離散,寄書常常不達,何況現在戰事頻仍,生死茫茫,更難有骨肉消息。既是寫深沉的“憶”,更是對“未休兵” 的 “憤”!
全詩平易自然,語從口出,親切感人。在不經意間層次井然,首尾相應。正如喻守真在《唐詩三百首詳析》 中所云: “句句不離 ‘憶’ 字,如因聞雁而‘憶’,因寒露而 ‘憶’,因望月而 ‘憶’?!稚ⅰ?則生死不明,‘無家’ 則寄書不達?!葱荼?故 ‘斷人行’,句句都可連貫在一起?!?承轉圓熟,嚴謹而不板滯,情真而意深遠,可謂凄楚不可多讀之作。
上一篇:《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唐詩賞析,《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杜甫·望岳》唐詩賞析,《望岳》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