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承爵《登恒山》原文與賞析
汪承爵
云中天下脊,尤見此山尊。
八水皆南匯,群峰盡北蹲。
仙臺臨日迥,風窟護云屯。
剩有搜奇興,空憐前路昏。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相傳四千年前舜帝巡游四方,見恒山氣勢雄偉,遂封為“北岳”,與我國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
詩人汪承爵是進士出身,他在登臨恒山時,興致勃勃,充滿喜悅,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詩的開首兩句,便用夸張豪邁的口吻寫出了恒山眾山獨尊的地位。“云中天下脊,尤見此山尊。”恒山所在的山西渾源縣在古代屬云中郡統轄,作者說云中恒山是天下的屋脊、脊梁,極言此山之高峻。尊也是崇高的意思,“尤見此山尊”,在云中 (今大同市) 一帶,唯見恒岳為最高,它連綿數百里,橫亙塞上,主峰海拔2017米。
“八水皆南匯,群峰盡北蹲。”這是鳥瞰的圖景。登臨縱目,只見山山條條水脈盡皆匯向南方,被山勢所拘,龍王也只得俯首稱臣,順山勢而下。因為恒山突兀高聳,便顯得群峰都好像向著北岳蹲下一樣。這兩句詩,與杜甫的 《望岳》:“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仙臺臨日迥,風窟護云屯。”這兩句又可視作是仰觀的景象。恒山頂上有會仙府、琴棋臺等建筑,因為修筑在山巔,便有“臨日”,迫近太陽的遙遠之感。“風窟”指的是北岳虎風口。在北岳觀兩側,懸崖壁立,空谷來風,窟中山風常似虎嘯。彤云密布,云從風,在山谷間屯集,風濤、云海,正是名山特有的景觀。面對這瑰麗的景色,詩人留戀不已,久久不欲離去,他還想看到更新奇的景致顯現。“剩有搜奇興,空憐前路昏。”便是這種心情的寫照。詩人雅興不減,還想進一步到云深不知處搜奇探勝,怎奈日暮途窮,不覺已是紅輪西墜,天色暗淡,不辨東西了。詩人把這種游興不減,余韻正濃的情緒放在天色已晚無法繼續游覽下去的時刻,更讓人覺得惋惜,更讓人感覺到北岳恒山那豐富無垠的內涵。縱然滯留更多的時日,也無法窮盡其中變化萬端的風光。詩人用“空憐”二字,淡淡地帶出未能盡興游覽恒山的遺憾,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讓人更加增添對北岳恒山的神往。縱觀全詩,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熱愛生活,歌頌美好山川的豪邁氣勢,這首詠北岳恒山的 《登恒山》,可與杜甫詠東岳泰山的 《望岳》 比照著讀,二詩的神韻、風格各有千秋。
上一篇:鮑照《登廬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鐵保《登智珠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