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道士三尺琴,中有萬古無窮音。
音如石上瀉流水,瀉之不盡由源深。
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
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覺天地白日愁云陰。
此詩作于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其時詩人正在滁州,自號 “醉翁”,正如詩人自己所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當時詩人已41歲,步入了不惑之年,對人生道理也悟出了幾分。此詩表面上是贈給無為道士,贊譽其彈琴技藝的作品,實際上寓含了詩人自己的人生觀,含有詩人步入禪境,由聽琴思及人生哲理的體會。
開首兩句,“無為道士三尺琴,中有萬古無窮音”,總體描述無為道士之彈琴技藝。“音如石上瀉流水,瀉之不盡由源深”兩句,用比喻手法表現琴聲流暢悠揚,而 “瀉之不盡由源深” 已不是描述琴聲,卻是寫自己的感慨了。五、六句 “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寫詩人聽琴時的思考。彈琴雖是用手指彈,但卻表現了彈者的心意; 聽琴者雖然是用耳朵去聽,但主要的是用心去體會。這是一個極為簡明的道理,詩人在這里特別提出來,自有他的用意。世間哪一件事件不是這樣呢?!只有透過表象,去體味、領悟其實質,才是根本所在。最后兩句,“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覺天地白日愁云陰”,是詩人對人生看法的直接表露。只要能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世間的一切都可以丟棄不顧的。這是典型的佛教思想。佛家的本質之一即是“空”,而佛徒步入空門的先決條件就是得到精神上的純凈愉悅。在中國古代,處于進與退、仕與隱矛盾中痛苦徘徊的文人們,常常從佛家經典中接受一些東西,以得到精神上的慰籍和短暫的解脫。歐陽修在本詩中所表現的人生觀,其實含有禪宗的意味。
這首詩是欣賞音樂的詩。而通常這類詩歌,都以欣賞者的審美判斷為主,或側重于表達欣賞者的共鳴,如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的 《琵琶行》、李賀的 《李憑箜篌引》等描述音樂的名篇佳作,無不例外。也就是說,創作這類詩歌皆以情為主。而歐陽修的這首詩,卻以言理為主,可以說是別開生面,獨具特色。這是詩人以禪心去觀照一切事物的結果,在欣賞音樂之中亦能悟出人生哲理,這是詩人自身的原因,這是一個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彈琴者亦是一個參禪悟道者,其所彈奏的音樂當然蘊含無限的禪意,這自然給詩人以啟迪。
上一篇:禪詩《贈建業契公》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贈聞聰師》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