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司馬遷·酷吏列傳序
孔子曰【1】:“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老氏稱【2】:“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薄胺钭陶?sup>【3】, 盜賊多有。”太史公曰: 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 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4】,至于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5】,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6】!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7】,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8】,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9】,斫雕而為樸【10】,網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11】,不至于奸,黎民艾安【12】。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注釋】
【1】“孔子曰”六句:引自《論語·為政》。大意是,用政令來引導,用刑罰來約束,百姓只是避免犯罪卻沒有羞恥之心;用道德來引導,用禮義來約束,才能懂得廉恥并且守規矩。
【2】“老氏稱”四句:引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大意是,最有道德的人不標榜自己有道德,所以他確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口口聲聲說有德,因此實在無德。
【3】“法令滋章”二句:引自《老子》第五十七章。滋:更加。章:同“彰”,明白具體。這里指法令繁多嚴酷。
【4】上下相遁:上下互相推脫責任。遁:逃避。
【5】救火揚沸:負薪救火,揚湯止沸, 比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6】惡能:怎么能。愉:同“偷”,茍且,這里指暫且求得效用。
【7】“聽訟”三句:引自《論語·顏淵》。大意是,審理案件,我和別人差不多,只是我認為最好不要發生案件。
【8】“下士聞道大笑之”:引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意是,下愚的人聽說用道德來治理便哈哈大笑。
【9】破觚而為圜:把方正有棱的酒器變成圓形的。比喻破除了秦朝的嚴刑酷法,與民約法三章。觚(gu),有棱角的酒器。圜,同“圓”。
【10】斫雕而為樸:去掉雕刻的花紋,恢復樸素的形態。斫(zhuo),砍,去掉。
【11】烝烝:美盛貌.形容吏治很好。
【12】艾安:平安無事。艾(yi),通“乂”,治理。
【賞析】
漢武帝時代是一個嚴刑峻法的時代,他外寬內深、猜忌刻薄,任用一些執法嚴酷、如狼似虎的官吏, 使得各階層的人都生活在高壓之下。司馬遷是漢武帝酷吏政治的受害者之一, 他寫《酷吏列傳》, 集中記述了武帝一朝的酷吏, 揭露了他們兇殘丑惡的嘴臉, 這篇序言借議論酷吏以針砭時弊, 反映了作者對酷吏政治的憎惡與不滿, 表達了實行德政、反對嚴刑峻法的政治主張。
這篇序言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引用孔子、老子的話, 闡明禮義道德的重要作用??鬃诱J為禮義道德是朝廷的政令和刑罰都取代不了的, 只有用道德、禮義來規范、約束人們的行動, 才能使人們懂得禮義廉恥, 循規蹈矩地辦事。由此可見, 禮義道德是預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線, 其作用比政令刑法更重要。老子的話則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同樣的道理, 他認為真正的道德不是掛在嘴上的, 法令規定得越繁瑣細致, 盜賊就會越多。這種觀點雖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是從反對嚴刑峻法的角度來理解, 也有一定的道理??鬃雍屠献釉谒抉R遷的時代都是極受尊重的人物, 引用他們的話闡述自己的觀點, 無疑能加重文章的分量。
第二層從“太史公曰”到“非虛言也”。作者充分肯定了孔子、老子的觀點, 并進一步闡發了自己反對嚴刑峻法的主張。司馬遷并不否認法令的作用, 他認為法令是治理國家的工具;同時又恰當地估價法令的作用, 認為不能把法令作為治國安邦的根本途徑, 單靠嚴刑峻法來維持統治就會適得其反。這就比文章開頭引用的孔子、老子的話深了一層。接著他舉出秦朝滅亡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論點, 那時朝廷規定了嚴密的法令, 但是社會不但不安定, 反而生出許多奸巧偽詐的事情來。老百性不堪重壓, 紛紛反抗; 官員們逃避責任, 茍且度日。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反抗愈烈、吏治愈嚴酷, 終于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由此可見, 禮義道德的作用不容忽視, 這就闡明了法令與道德的關系。接著作者又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話, 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和對現實的不滿: 理想的治理辦法應該通過德治減少案件的發生, 而在現實中許多人卻譏笑德治, 這是多么可悲啊! 講到這里, 作者似乎言猶未盡?,F實中重刑法、輕道德的作法造成些什么危害呢?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司馬遷這里沒有正面接觸這個問題, 但聰明的讀者自然會通過傳中記載的事實看個明白。武帝任用酷吏以加強皇權, 聚斂財富, 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無不生活在高壓之下, 以致引起了普遍的反抗, 南陽、山東等地相繼爆發了農民起義, 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也日趨激烈。司馬遷看透了武帝時期繁榮的表面現象掩蓋下危機四伏的情景, 并用事實作了深刻的揭露, 確實“非虛言也。”
第三層從“漢興”到結尾, 用漢初刑法寬簡、風氣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實, 從正面證明德治的重要性, 從而得出結論: 要把國家治理好, 辦法在于依靠德教, 而不是靠嚴刑峻法。漢初破除秦朝的酷刑, 培植良好的社會風氣,使國家欣欣向榮的事實,與第二層中秦王朝實行嚴刑峻法,導致國家滅亡的事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與武帝時期嚴刑峻法導致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復雜的事實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最后得出的“在彼不在此”的結論,分明是在直接指斥武帝的酷吏政治,是在針砭時弊。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司馬遷雖然深受酷吏之害,反對酷吏政治,但他并沒有籠統地否定酷吏。對于酷吏中那些廉潔奉公、執法不阿、敢于打擊豪強貴戚的人,司馬遷在傳中充分肯定了他們這方面的品德和作用,表現了可貴的求實精神。
這篇簡短的序文結構很嚴謹,尤其講究前后呼應,善于運用對比手法。文章開頭先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話來提出論點,然后用秦亡的事實論證這一論點,接著再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話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最后以漢初的事例正面論證自己的觀點,得出“在彼不在此”的結論。漢初的事例與秦亡形成鮮明對比,暗中又與武帝時的弊政形成對比,還與篇首引用的孔子、老子的觀點相呼應。全文論點與論據緊密配合,層層深入,緊針密線,渾然一體。此外,司馬遷引述孔子、老子的話用得靈活巧妙,尤其是第二層結束時引用的“聽訟”、“下士”兩句,自然貼切,仿佛作者自己的話一樣。這也是《史記》中常見的一種手法。
上一篇:《古文觀止·李佳·鄭康成畫像贊并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醉翁亭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