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遊少林寺》原文與賞析
沈佺期
長歌遊寶地,屣倚對珠林。
雁塔霜風古,龍池歲月深。
紺園澄夕霽,碧殿下秋陰。
歸路煙霞晚,山蟬處處吟。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西,少室山北麓,創建于魏太和二十年。它是中國禪宗初祖印度高僧達摩面壁九年的地方,為國內有名的佛寺之一。
首聯是對遊寺的概寫。詩人踏著歌聲來到這所佛門寶地,仔細地觀賞了寺內清幽秀美的園林景色。“寶地”、“珠林”,都是引自佛經的用語,所謂“黃金七寶為地,摩尼珠為林”是也。從詞語的引用中,則少林佛殿及其幽美園林風光不言自喻。“長歌”二字,詩人當時暢遊的歡快心情可知。次聯進而描述寺內兩處重點景物。一處是古老的雁塔。雁塔本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為舍身救饑的雁王立塔紀念,來源于佛經故事,后世相傳成為佛寺的重要建筑。另一處為龍池,是指寺中有名的九龍潭,潭水很深,據說有九龍蟠聚其下,成了本寺著名的風景點。“霜風古”、“歲月深”,兩句上下交錯成文,是說明雁塔之古是由于歲月之深,而龍池之深也是因為霜風之古(久歷年所),寺容的古舊便意在言外。表現的手法是高明的。三聯再寫遍遊以后的光景變化。兩句說,青赤(紺)的園林在雨后斜陽光里,象被清水洗過,顯得分外鮮明;碧色的殿宇也因秋陰延展逐漸塗上暗淡的色調。“澄”、“下”兩字寫時間移轉動景,最能生動傳神。“夕霽”和“秋陰”,既點時間,又明季節,自然帶出尾聯的“晚霞”與“蟬噪”。霞彩滿目,蟬聲盈耳,結得聲色并茂,何等盡興快意!此時的蟬聲相送,同首聯的長歌來遊,前后相應,主體與客觀協調一致,早晚一片歡愉場景,詩人暢遊的舒適心情,便自躍然紙上。讀了令人神往,產生結伴同遊的親切感受。
此詩前半寫入寺的遊賞古跡,表現詩人對少林名剎的瞻仰心情。后半述遊賞過程中景色變化的印象,以及歸路晚景之倚麗,顯示詩人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寫景抒情的精巧筆致。沈佺期是唐初有名的宮廷詩人,也是對完成律詩定型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們寫詩的特點是:“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新唐書·沈佺期傳》)本篇按此標準同前代山水詩比較,無論從構思、寫景、音律,形式和語言各方面看,都可說達到后來居上的勝境,不失為唐初和沈氏五言律詩的代表佳作。
上一篇:《王績·過酒家》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說·鄴都引》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