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送遠》原文與賞析
杜甫
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
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
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
杜甫乾元二年(759)離秦州,此詩“不言所送,蓋自送” (浦起龍)之作。
首句提出一個嚴峻而又矛盾的問題。“帶甲”,全副武裝的戰(zhàn)士,“滿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詩開頭就以新穎的語言,矯健的筆力,把讀者的感情帶進詩行。
次句“君”乃詩人自指。作者向自己發(fā)問:兵亂連天,為何在這樣的時刻“遠行”?對此作者雖無回答,卻是很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的。
“親朋”二句寫啟程時情景。親友同聲一哭,是因為正值亂離,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詩人則無言地登上“鞍馬”,他實際上也是含著眼淚,告別孤城秦州遠去的。一邊有聲的痛哭,一邊無聲的飲泣,這是一個多么令人感動的場景。
“草木”二句點出遠行的時間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時入歲暮。“霜雪”飄灑,關河冷清。恰是辭別親友后途中景致。此聯(lián)“歲月”二字本當用平,詩人出于內容上的考慮,突破聲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語言,狀寒冬的旅程,成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個詩例,有其值得借鑒之處。
“別離”二句回憶親朋相送的情誼。與親朋“別離”雖“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難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見”,“古人”殷殷惜別,是有深“情”厚意的。這里字面上在說“古人”,言外實寓有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的意思。
詩以“送遠”為題,但從后四句看,“當是就道后作”。這樣,前四句應是“從道中追寫起身時之情事”。(浦起龍)作為一首“自送”詩,我們不難想象:這是詩人創(chuàng)作激情噴薄而出的藝術體現(xiàn)。沈德潛極贊此詩開頭是“何等起手”,浦起龍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譽前四句,都是很能把握此詩的藝術特色的。
杜甫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時刻,離秦州,入蜀道,卻并無一個明確的目的。離別時雖然親朋同聲“一哭”,卻無人以詩相送,情景是頗為凄涼的。為了自壯“行色”,他“就道”后補寫了這首名作。這和他天寶十四年“免河西尉,為右衛(wèi)率府兵曹”時所寫《官定后戲贈》,很有點近似。不同的是,那首詩寫于安史之亂前夕,純出游“戲”筆墨,而且“微祿” “耽酒”,“圣朝” “狂歌”,還可為“故山歸興”,“向風” “回首”。而這首詩則寫于安史亂中,“帶甲滿天地”的時刻。“鞍馬”入蜀,茫茫前路,還不知依“托”何人。哪還有以筆墨為遊“戲”的閑情。回味“昨日”告別場景,想“見” “古人”借別“情”意,宜乎要“感慨悲歌”,放聲長吟了。
上一篇:《曹鄴·送進士下第歸南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籍·送遠曲》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