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詠月詩三首(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
【原文】
其一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①,野客添愁不忍觀②。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③。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④。
【注解】
①玩:賞。
②野客:山野之人,多指貧居不仕或對現實不滿者,所以說“添愁”。
③玉鏡、冰盤:喻月。
④晴彩:晴空中月亮的光彩。
【原文】
其二
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①,絲絲柳帶露初干②。
只疑殘粉涂金砌③,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④。
【注解】
①香欲染:形容香氣之濃。
②柳帶:柳枝。
③殘粉涂金砌:階臺邊沿涂上了一層淡淡的白粉。殘,言其淡薄。粉,指金粉,即鉛粉。金砌,涂飾金粉的臺階。
④余容:指將要西沉的月亮。
【原文】
其三
精華欲掩料應難①,影自娟娟魄自寒②。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③。
綠蓑江上秋聞笛④,紅袖樓頭夜倚欄⑤。
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⑥?
【注解】
①此句意思是說:云霧遮不住月亮。精華:月亮的光華。
②影:指月的形。娟娟:美好。魄:指月的質,月稱桂魄。
③此兩句意思是說:秋閨怨女愁思不寐,直至五更雞唱、殘月西斜。
④綠蓑:防雨的蓑衣,古用草編,故言“綠”指代“野客”。
⑤紅袖:指代女子。
⑥此兩句意思是說:對月傷懷的人們應引得月里嫦娥的同情,而使她感嘆命運之神為何不使人們能永遠團圓呢?
【背景】
香菱跟黛玉學作詩,第一首寫得不好,第二首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她不肯罷休,日夜苦吟,夢里也在作詩,第三首終于得到了眾人的好評。
【賞析】
香菱從“慣養嬌生”的鄉宦之家,先淪為家仆,后作了薛蟠的侍妾。她在大觀園里的地位低于小姐而高于丫頭。她渴望能過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這完全可以從她所處的環境地位來找出她的思想根源。但作者對這個人物完全是持同情態度的。
香菱這位由小姐淪為奴婢的聰明姑娘,受了大觀園女詩人們的熏染,一心想學作詩,拜黛玉為師,專心致志,冥思苦想,由不會到會,終于寫出比較像樣的詩來。這三首詩代表了她學詩的三個階段。
作者仿效初學者的筆調,揣摹他們習作中易犯的通病以及他們在學習中逐步摸索前進的過程,把不同階段的成績一一真實地再現出來。這三首詩,一首比一首進步,最后一首最好。
香菱第一首詩寫得很幼稚,用語毫無含蓄,又打不開思路,只好堆砌辭藻,湊泊成句。頭尾兩聯二十八個字,只說得個“月亮很亮”,內容十分空洞。黛玉說“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要她“只管放開膽子去作”。
第二首詩,“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已經有些詩味了,但“殘粉涂金砌”,“輕霜抹玉欄”之類的句子,刻意追求所謂“雅”,結果顯得牽強、生硬,所以黛玉批評說“過于穿鑿了”。香菱想脫開前一首老形容月亮本身的束縛,結果“句句倒像是月色”。可見,對“放開膽子去作”的話的理解還不透徹。
第三首詩,由“一片砧聲”的初夜,寫到“半輪雞唱”的天明,聯想到旅人思鄉和怨女思夫,并借嫦娥之口向命運之神發出疑問,表達自己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意境比起前兩首開闊多了,內容也豐富了。而且名句之間不是簡單地堆砌,有了內在聯系,形成了完整的詩的意境。所以黛玉稱贊說:“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在第三首詩中,似乎還寓有香菱身世的一點影子。“精華欲掩料應難”,應是說她出身高貴,她的聰明和才華總要表現出來;“影自娟娟魄自寒”,應是說她本質美好清白;“緣何不使永團圓?”又像是對她自小與家人離散的命運的質問。雖不求得到解答,但總有一種自傷的感覺。
上一篇:紅樓夢《詠紅梅花四首(第五十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
下一篇:紅樓夢《四時即事四首(第二十三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