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遺址
位于常州市區西南7公里處,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地面城池遺址,據考古確認為春秋時期所筑,距今已有2800年以上歷史。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劃入太湖風景區,1988年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于淹城的來歷,學術界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一說是周初山東曲阜以東的奄國君主,與商代后人武庚勾結發動叛亂,被周成王所滅,率殘部逃至江南,鑿溝為塹,堆土為城,因古代“奄”、“淹”相通用,故名淹城;另一說是吳公子季札不滿闔閭刺殺王僚奪取王位,決定與闔閭的強暴政治決裂,“終身不入吳國”,便在封地延陵挖河筑城,以示“淹留”之決心,故名淹城。淹城由子、內、外三重土城墻和三道護城河組成,最外圈有城廓,全城面積約0.6平方公里。子城又稱紫羅城、王城,呈方形,周長約500米;內城俗稱里羅城,略呈方形,周長1500米;外城又稱外羅城,為不規則圓形,周長2500米。三道護城河河水清澈,常年不枯。在外城與內城之間,兀立著三個大土墩,俗稱頭墩,肚墩、腳墩。高15—20米,面積均超過10000平方米,相傳為淹公主墓葬。淹城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有幾何印紋硬陶器,青銅器等。最驚人的發現當推獨木舟,這是以整段楠木、柏木火烤斧鑿而成,與《易經·系辭》中“刳木為舟”的記載相印證。經碳14測定,獨木舟已有近3000年歷史,堪稱“天下第一舟”。這些文物均陳列在淹城博物館。
〔現代散文〕 調回常州已3年了。長久身在外地,游覽過不少名勝古跡,回來后工余的游興依然未減。城里的紅梅閣、文筆塔、天寧寺、艤舟亭都去過多次,但我總覺著:“名勝不名,古跡不古。”這回探訪了淹城遺址,方使我真的為之大開眼界。
淹城的風貌古樸而奇偉。據考古學家們的推斷,這座小小的城池乃春秋前期所建,是我國目前保存下來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代城池遺址。古淹城的墻垣是用泥土夯筑而成的,可是她居然經歷了漫長悠久的幾千年風雨霜雪、刀兵災禍,土城卻依然完整地存在著,這確實是令人驚嘆的奇跡。
游古淹城,無論是沿著護城河漫步,還是站在墩臺上眺望,都會使人沉思。剛進入口,便可看到一條條逶迤起伏的土崗,仿佛是層層屏障,這就是淹城的外、中、內三道城垣,每道城垣外都有護城河。河寬處有30多米,河水清而深,據說終年都不會干涸。
淹城內外有許多土墩,有的是墓葬,有的是城防設施。城內還有三個高墩,相傳是被碎尸三段的淹君女兒,分別埋葬頭、腳和身軀。緣何遭此慘刑?其間的故事就說法不一了。一說是淹君之女因為和駙馬聯合推行新政,悖逆父命而遭此下場。另 一說則是駙馬起心不良,和敵國勾結火燒淹城,以致連累了自己妻子,可憐蕙心蘭質的淹君女兒,香魂埋幽。命運實在太會捉弄人了,但人民對于這位不凡的女子卻寄予了同情和緬懷,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里羅城,外羅城,中間方形紫羅城,三套環河四套城。內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是呵,站立在玉女墩上,我環顧淹城,只覺得心有所動,在浩茫的宇宙間,衣袂飄飄的玉女不是正排空馭氣奔如電,索尋和呼喚著她的精神和肉體早日回歸嗎?
我也曾先后游覽過江浙一帶的兒座古城,大體都是一城一河而已,像淹城這般規模宏大、氣勢非凡的古城池,確實極為罕見,這也許便是有人推斷淹城乃是吳國早期的國都的所據吧。這淹君又是誰?《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載:“季札封于延陵,故號延陵季子。”在《太康地理志》中也有“故延陵邑,季札所居,栗頭有季札祠”的記述。《公羊傳》中更有“季子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之說。季札在自己的封地修筑淹城和留城,作為“淹留”之地。那么,淹城是季札受封前舊有,還是在原有城池基礎上加以修建?淹城的歷史仍如一個迷霧籠罩、神秘而又令人深思的謎。
淹城遺址為研究古吳時期城池的發生和發展保存了 一座極為難得的實物例證。淹城曾先后出上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用整段柏木鑿成的獨木船,被譽為“天下第一舟”,這就印證了“刳木為舟”的說法;古色古香的青銅器;幾何紋陶器;原始青瓷器;制作精良,形態各異,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淹城古跡,曲水環圍,蒼松郁秀,頗類空山無塵絕俗之境。”廢墟上殘存的清代碑刻中對淹城遺址的贊譽,更使今日游古淹城的人們一下子進入曠古久遠的意境:2800年前,獨木舟豈不就在這環形的護城河里蕩槳么?!當紫羅城里敲起這套叫“句”的古代編鐘,臣民們捧著古陶器,原始青瓷器以及青銅器進堂,那是何等樣的歌舞繁華、鐘鳴鼎食的場面啊!……
走出淹城來,向北行5公里便跨入常州市區。高樓林立的繁華與古國遺址的荒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使我聯想起意大利古羅馬斗獸場的殘垣斷壁,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以及開羅城外北非沙漠中古教堂的石柱……它們能夠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根本原因,就是因它們是真正的古跡,而決不是那種任意虛構、偽飾和泡制的假古董!
只有真的才有永遠存在的價值,而一切假偽都將是一文不值的東西而已。
(楊茂馭)
〔民間文學〕 傳說淹君有一公主,名曰百靈,由于每天清晨到甘露城頭吸食甘露葉上露水,長得如花似玉,成了絕代佳人,自然是淹君夫婦的掌上明珠。她心地善良,知書達理,喜歡種桑養蠶,紡紗織布,酷愛琴棋書畫,能歌善舞,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勤勞姑娘。
在淹城東北數里遠處有座留城,野心勃勃的留王之子早已覬覦淹城這塊風水寶地,但他深知憑借武力強攻那是徒勞的,因為淹君十分驍勇善戰,更有一對白玉神龜為其護國。便改用百般討好的辦法,取信淹君,被招為東床駙馬。婚后,與百靈公主形影不離,恩恩愛愛。淹君夫婦見此情景也喜在心中。有一天,淹君外出,將國事交與駙馬和公主處理。居心不良的駙馬見天賜良機,便盜用百靈公主的名義,騙得了后花園的鑰匙,偷走了淹君心愛的護國之寶——白玉龜。淹君回來后,得知白玉龜被盜,怒不可遏,以為是公主與駙馬聯合干的勾當,便拔出青銅劍,將百靈公主揮斬成三段。當淹君弄清事實真相后,懊悔莫及,悲痛萬分,遂下令以國葬儀式將百靈公主的頭、肚、腳各葬一處,即現在的仍然兀立在城中的三個大墩,名曰“頭墩”、“肚墩”、“腳墩”。
(浩榮 整理)
上一篇:描寫《流杯池》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靈谷寺》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