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樂游園歌》原文與賞析
杜甫
樂游古園崒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
公子華筵勢最高,秦川對酒平如掌。
長生木瓢示真率,更調(diào)鞍馬狂歡賞。
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夾城仗。
閭闔晴開詄蕩蕩,曲江翠幕排銀榜。
拂水低回舞袖翻,緣云清切歌聲上。
卻憶年年人醉時,只今未醉已先悲。
數(shù)莖白發(fā)那拋得?百罰深杯亦不辭。
圣朝亦知賤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
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
這首詩,題下有自注: “晦日賀蘭楊長史筵醉中作。” (“醉中作”一作“醉歌”)注語在全詩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理解全詩的鑰匙。樂遊園即樂遊原,在長安東南郊,漢宣帝所建,其地高廣,四望寬敞。唐代,士女們每于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來此登高祓禊,翠幕如云,虹彩映日,車馬填塞,為京都遊賞勝地。晦日,每月的最后一天,這里指正月晦日。本詩約作于天寶十載(751)杜甫獻賦以前,當時詩人正在長安,生活困頓,所以賀蘭楊長史請他參加筵飲,他乘醉寫下《樂遊園歌》,發(fā)抒自己郁積胸中的無窮感慨。
詩的前段十二句,押上聲養(yǎng)韻,敘寫樂遊園筵宴以及園內(nèi)外景物。題是《樂遊園歌》,詩以“樂遊古園”發(fā)端,順理成章。“崒森爽”,古園里的千年喬木森列參天,疏落肅爽。崒,本為山高峻貌,此言樹木高聳。“煙綿”,煙霧籠罩。芳草萋萋,煙霧濛濛,此言碧草地廣,這兩句寫園中近景。“公子華筵勢最高,秦川對酒平如掌”,公子,即張長史;筵席正設(shè)在地勢最高的樂遊原上,因而對酒之間,可以遠望地平如掌的秦川。這兩句在敘寫張長史置酒古園的同時,兼帶描寫遠景。“長生木瓢”兩句,是說酒筵上主人用長生木的酒瓢招待客人,表示真誠直率;宴后,主人調(diào)習鞍馬,讓客人騎馬盡情遊賞。以上六句,首敘楊長史的“園宴”。既然樂遊園地勢較高,人們一邊喝酒,一邊就能看到遠處的勝景,更何況騎馬遍遊古園,俯視秦川,附近的芙蓉園、曲江,盡收眼底,所以,“青春波浪”六句,轉(zhuǎn)寫望中所見樂遊園外的景象。芙蓉園、曲江也是長安東南郊的遊賞勝地,開元時代,玄宗筑夾城,自大明宮直達其地,外人不得而知。芙蓉園內(nèi)有池,名芙蓉池,春光明媚,池水蕩漾,故詩云: “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夾城仗”,形容唐玄宗出宮,儀仗隊伍在夾城里行進,鼓吹聲響,如白日雷霆。“閶闔晴開詄蕩蕩,曲江翠幕排銀榜”,描寫玄宗遊幸曲江。閶闔,天門,這里指曲江宮殿門,杜甫《哀江頭》: “江頭宮殿鎖千門”,可見曲江的宮殿眾多,十分恢宏。詄(die)蕩蕩,闊大之意。玄宗以及從遊的貴族們搭起豪華的幕帳,掛上銀榜,遍布于曲江頭。“拂水”、“緣云”二句,分別寫歌舞盛況,舞袖急翻,低回拂水;歌聲響亮,緣云直上。天寶中期,楊氏姐妹受到玄宗寵愛,常常隨從遊幸,過著豪華、奢侈、荒淫的生活,杜甫對這種社會現(xiàn)象很不滿,《麗人行》就是專門諷刺諸楊遊宴曲江的著名詩篇。本詩描寫詩人自樂遊園高處俯視,看到玄宗排仗遊幸曲江、芙蓉園的景況,詩句寫得很渾含,并沒有點明玄宗和諸楊,但人們通過詩歌意象,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出詩人的藝術(shù)意想,所以,浦起龍評這首詩,說:“青春六句,一氣讀。雖紀遊,實感事也。是時諸楊專寵,宮禁蕩軼,輿馬填塞,幄幕云布,讀此如目擊矣。” (《讀杜心解》)本詩前段從樂遊古園寫到曲江、芙蓉園,從景色寫到時事,不僅拓展了景物描寫的范圍,而且將詩筆從自然景物拓展到社會生活的范疇,這便為下段抒寫感慨,提供了寬廣的基礎(chǔ)。
詩的后段八句,押平聲支韻,借酒遣懷,先嘆年衰,再慨不遇,從身世之感寫到時世之悲,扣題上的“醉中作”。面對玄宗及貴族們歌舞歡樂、窮奢極欲的生活,詩人反思當今政治黑暗,社會混亂,自己生活貧困,年已老大,所以唱出了“卻憶年年人醉時,只今未醉已先悲”的悲歌。未醉而先悲,不如借醉以排遣郁悶,“百罰深杯亦不辭”句,深刻地表現(xiàn)了這種心理狀態(tài)。上四句,悲嘆遲暮,下面進而悲嘆懷才不遇的遭際。“圣朝亦知賤士丑”,賤士,杜甫自稱,詩句暗用《論語》“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的語意,意謂值此圣明之朝而長久貧賤,亦可知道我丑陋無才,深自慚恥。語含諷刺和懷才而未得重用的悲憤,隱然可見。“一物自荷皇天慈”,幸而蒙荷皇天的恩澤,可以借杯中之物以消失意之愁。一物,指酒,陶淵明《責子詩》:“且進杯中物”,本詩后段四聯(lián),聯(lián)聯(lián)寫酒,與題注“醉中作”相呼應(yīng)。沈德潛以為“一物,公自謂也”《(唐詩別裁集》卷六),盧元昌以為一物是指草木,云: “當此春和,一草一木,皆荷皇天之慈。”(《杜詩闡》)皆非是。篇終回應(yīng)前段園筵,“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楊長史宴罷,諸公醉醺醺地騎馬離開樂遊園,獨獨詩人思緒翻騰,感慨萬千,立在園中,面對蒼茫的暮色,詠出了這首詩。全詩“感慨系之”,包含著多層次的感慨,有時不我與、年華已逝的悲嘆,有久處貧賤、懷才不遇的憤慨,也有政治昏闇、時世溷亂的憂慮,大有“澒洞不可掇”之勢,所以劉辰翁讀到這首詩的結(jié)尾時,說: “每誦此結(jié)不自堪。” (《須溪評點選注杜工部集》) 所評極為恰當,人們讀此詩,讀此尾句,確有不勝悲慨之感。
詩人的藝術(shù)想象是循著“當筵有感”的思路發(fā)展、生發(fā)開去的,整篇詩思由“園宴園景”和“借酒遣懷”兩部分組合而成,符合即景生情的藝術(shù)構(gòu)思的規(guī)律,加以景物描寫和情感攄寫的層次感非常強烈,詩意的分段和詩韻的轉(zhuǎn)換配合默契,從而構(gòu)成本詩藝術(shù)結(jié)構(gòu)齊整和層進的顯明特征。全詩由筵飲遊賞的生活瑣事,聯(lián)系到貴戚專寵的國家大事,由個人身世之慨發(fā)展到時世之嘆,實是氣勢磅礴,包孕深遠,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力量,所以成為傳誦千古的名作。
上一篇:《高適·東平別前衛(wèi)縣李宩少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崔峒·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