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樸·董嶺水》原文與賞析
周樸
湖州安吉縣,門與白云齊。
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
去衙山色遠,近水月光低。
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
周樸是唐末吳興(郡名,即湖州)人,隱居不仕,以刻苦作詩取重當(dāng)時?!抖瓗X水》是他的得意之作。董嶺為湖州安吉縣(今浙江安吉縣北)眾山之一,因山勢圍合,其下河水向西奔流。全詩緊扣題面,首聯(lián)點出董嶺水所在地望,次聯(lián)寫水勢流向的特點,轉(zhuǎn)而于頸聯(lián)淡淡描寫山水景色,尾聯(lián)則以岸邊隱者作挽結(jié)。語言淺顯,若不經(jīng)意。然而它又經(jīng)得起反復(fù)咀嚼,有味外味,熟讀者自能妙悟。
“湖州安吉縣,門與白云齊?!蔽磳懚瓗X水前,先交待州縣。在律詩中這是一種最樸質(zhì)無華的起法,卻博得讀者的好感。“安吉”這縣名,先給人幾分和平如意的感覺。而緊接其后的這個“門”,應(yīng)當(dāng)是指城門 (縣城多倚山傍水),這一點聯(lián)及五句的“去衙”兩字,就更明確無疑。然而,“門與白云齊”,又讓人感到像是隱者或寺廟的山門。自從梁代陶宏景寫出“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的名句,“白云”一向與“青云”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不意卿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對舉,成為隱居不仕者的象征。城門而“與白云齊”,則讀來十分新鮮,乃未經(jīng)人道過語。言下意味著縣政的廉潔清靜,縣令的亦仕亦隱。民間則沒有爭端,達到百姓“不見縣門身即樂” (王建)的境界。詩人就這樣輕靈地表達了對當(dāng)?shù)匦姓L(fēng)俗的由衷贊美。
“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二句正寫董嶺水。同時又緊承上意,對水文作了有意味的描繪和解釋。水東流是神州大地普遍的水文現(xiàn)象,而西流水則是這里山勢環(huán)繞所致的特殊水文現(xiàn)像。詩人聯(lián)系現(xiàn)實,賦予這一現(xiàn)像以像征的意義。古有大禹治水的傳說,“豐水東注維禹之績” (《大雅·文王有聲》),意思是水東流乃禹之力。詩即反用其事,言董嶺水的西流是“禹力不到”的結(jié)果。而禹是夏朝第一個帝王,聯(lián)系前二句中安吉縣那種淳樸和平的境況,這二句又似言皇帝老子管不到的地方,連河水也往西邊流。這也就是《擊壤歌》所謂“帝力于我何有哉”那個意思。意味于是倍加深厚。詩人在造句上也有推敲。無論是寫江流有聲,還是河水西流,分開來就平淡無奇。合成“河聲流向西”的句子,則頓時精采,有了一種“河水唱著歌兒奔向遠方”的意趣。 這里有自然美也有對人事不落言詮的贊美。
“去衙山色遠,近水月光低。”五六二句分承前兩聯(lián),“去衙”就“安吉縣”而言,“近水”就“董嶺水”而言,在更廣的范圍內(nèi)寫景??h門與嶺水仍是中心,又闌入月光和山色。著色非常簡淡,與風(fēng)俗的簡樸適相調(diào)和。月夜,近水處清光更多(月影在水故“低”),這種說法,似有寄意?!白秩藷o異術(shù),至論不如清” (杜荀鶴《送人宰吳縣》),縣政廉潔如水,則縣民沐恩必多。這種寄意在詩中,如鹽之在水。無跡可求,品味自知。
“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詩的結(jié)尾處出現(xiàn)了人,“高人”即幽人,本指隱者,這里也可活解為稟性淳樸如“羲皇上人”的人民。他可以是詩人自己, 也可以是安吉縣人;可以是單數(shù),也可以是復(fù)數(shù)一個“曳”字,多少自在。 與《莊子·秋水》“曳尾于途中”的“曳
字,具有同樣的意趣。
詩中圍繞“董嶺水”展開的世界,宛在古人想象中的太初時代。一切是那樣單淳美好。在唐末那樣的時代,這只能是一種幻想或高度理想化了的現(xiàn)實?!爸軜闵搅种常乱录c食”,“本無奪名競利之心” (《唐才子傳》,而他向往的那個世外桃源,也是亂世人們較為普遍的憧憬。詩的表現(xiàn)形式很有特色,所有的自然意像:白云、西流水、山色、月光……,都含有某種意味,這種意味沒有絲毫強加的痕跡,而帶有一種“泛神論”色彩,感人至深。所以詩成當(dāng)時已流播人口。據(jù)傳周樸“自愛‘禹力不到處’二語。有一士跨驢而行,遇樸,佯誦‘河聲流向東’,促驢行。樸直追數(shù)里,告之以‘流向西’,非‘東’也。當(dāng)時傳以為笑?!?(《唐詩別裁》)而故事的傳播者在取笑的同時,就帶有激賞,這也是顯而易見的。
上一篇:《盧綸·至德中途中書事卻寄李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韋應(yīng)物·藍嶺精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