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杜甫《石壕吏》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杜甫
暮投石壕村①,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②,老婦出門看③。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④!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⑤。一男附書至⑥,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⑦!”“室中更無人⑧?”“惟有乳下孫⑨。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⑩。老嫗力雖衰(11),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12),猶得備晨炊(13)。”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14)。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15)。
【解題】
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春。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上疏救房琯,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冬晚曾回洛陽,次年春由洛陽返華州(今陜西華陰),時郭子儀等九節度數十萬大軍在鄴城(今河南安陽)全線潰敗,李光弼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并四處抽丁以補充軍力。杜甫在洛陽至華州的途中親眼目睹官府強行拉夫的殘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難,寫下了《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六首詩,簡稱“三吏”、“三別”。既揭露官府的殘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勸勉人民積極參加唐王朝救亡圖存的戰爭。此詩是“三吏”中的一篇。石壕:鎮名,在今河南陜縣東。詩中描寫官吏深夜捉人,老翁逾墻逃走,老婦被迫應役的情景,從老婦的啼訴中,反映出這場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災難的深重。詩中敘事、對話純用白描,不發議論,但字里行間滲透著詩人強烈的感情,所以藝術感染力極強。
【注釋】
①投:投宿。②逾墻走:越墻逃跑。③出門看:或作“出看門”、“出門守”、“出門首”等。按“看”屬寒韻,與“村”(元韻)、“人”(真韻)在古詩中可通葉。故作“出門看”似較勝。④一何:副詞,多么。⑤鄴城:唐代相州治所,今河南安陽。戍:駐守。⑥附書至:捎信來。⑦長已矣:永遠完了。⑧此句當為官吏的追問。意謂“家中再無人了?” ⑨此句為老婦的回答。乳下孫:吃奶的孫子。⑩此二句一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母:指孫子之母,即老婦的兒媳。完裙:完整的衣裳。
(11)老嫗(yu):老婦,老太婆。(12)河陽:今河南孟縣。當時郭子儀等唐朝軍隊正退守河陽。役:差役,當差。(13)備晨炊:辦理早晨的炊事。(14)或謂“泣幽咽”者為老婦之媳,可從。幽咽:哭聲阻塞。咽:讀入聲。(15)此句有深意,杜甫“獨與老翁別”,說明老婦已被拉走,老翁已偷偷回家。
上一篇: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七言絕句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杜甫《無家別》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