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詩】·平昌得右武家絕決詞示長卿,各哽泣不能讀,起罷去,便寄張師相,感懷成韻》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原文】
哀響秋江回雁聲,雨霜紅葉淚山城。年來漢網人難俠,老去商歌客易驚。貝錦動迎中使語,衣冠誰送御囚行。長平坂獄沖星起,可是張華氣不平?
【鑒賞】
這首詩寫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秋季,湯顯祖正在遂昌知縣任上。這年七月,湯顯祖的好友丁此呂(字右武)在湖廣右參政任上被逮,罪名是“貪縱殊甚,酷虐異常”(《萬歷邸抄》),而事實上丁此呂是因為黨爭而入獄。丁氏被逮后,湯顯祖從丁家人手中得到了一份丁氏表示訣別的手書,他和屠隆(字長卿)讀后聲淚難禁,不忍卒讀,遂相計多方設法,試圖營救丁氏,但最終無果,屠隆也因家人懼禍而被其母召回。湯顯祖作了此詩,寄給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張相。
首句從比興入手,秋江哀雁,聲聲回響,凄耳酸心,似是無辜被逮的丁氏之化身,而此時的遂昌(即平昌)正值經雨經霜,紅葉凄迷,恰似整個山城都在哭泣、都在悲憫丁氏的不幸。這里使用比興的手法,達到了移情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雨霜紅葉”一句化自《西廂記》的名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顯示了湯顯祖作為一名出色的劇作家對曲辭的熟悉,乃至不經意入詩的地步。姚士粦《見只編》載:“湯海若先生妙于音律,酷嗜元人院本。自言篋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種,有《太和正韻》所不載者。比問其各本佳處,一一能口誦之。”
頷聯抒發了詩人的慷慨不平之氣。“漢網”本意是指法律寬疏,“漢興……網漏于吞舟之魚”(《史記·酷吏列傳序》),在這里反其意而用之,指法律苛酷,無辜之人亦被構陷,詩人想行俠仗義救助朋友而不可得,聽到悲切的商歌(代指丁氏絕訣詞),則不免像易水邊送別荊軻的賓客一般易驚易痛,傷感難言。“年來”二字并非虛寫。在此前一年的萬歷二十二年(1594),浙江巡撫王汝訓因案治橫行不法的前國子監祭酒范應期而被革職,同與此事的巡按御史彭應參、烏程知縣張應望被逮詔獄,湯顯祖深為痛惜,曾作詩抒憤。時隔一年,丁氏又被逮。王汝訓與丁此呂皆與湯顯祖友善,且是他在遂昌任上的保護人,這二人無辜被逮,使湯顯祖連失兩強援,回朝的希望更加渺茫。“老去”二字亦非虛寫。這一年湯顯祖已經四十六歲,被貶已歷五年,沉淪下僚,蹉跎歲月,又眼見友朋接二連三遭難而無可奈何。“年來”的災難加上“老去”的傷感,人因“漢網”而“難俠”,因“難俠”而“易驚”,此種情景下聽聞丁氏“商歌”,其悲慟絕望可想而知。
頸聯承頷聯之意而更加尖銳。“貝錦”出自《詩·小雅·巷伯》,喻構陷無辜的讒言。小人逢迎中使(指宦官)之意,羅織罪名,構陷丁氏,而衣冠大人們明哲保身,無人敢送行。這里的“中使”一詞出自《后漢書·宦者傳·張讓》,和頷聯的“漢網”呼應,而“衣冠”一詞和頷聯的“商歌”、“客”同出自《史記·刺客列傳》,亦是前后呼應。頷聯頸聯層層深入又互相照拂、渾然一體,足可見湯顯祖選字用詞之精細、格律對仗之工整和布局謀篇之嚴密。
尾聯以張華代指張相,在“張”字和“獄”字上切得極緊,以獄中劍氣沖星、震動張華作喻,暗指丁氏被逮,在獄中冤氣沖天,張相豈能不為震動?末句是猜度之語,亦是希望之語,希望張相對此有所觸動,出力營救丁氏。然而湯顯祖的一切努力都無甚效用,丁此呂最終還是被流放邊疆,而湯顯祖本人在重重打擊下亦大為灰心,終在三年后棄官而去,以此抗議朝廷對自己的一再忽視。
上一篇:湯顯祖《文·《庭中有異竹賦》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湯顯祖《曲·邯鄲記·第三出·度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